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最美基层干部

    永远为了老百姓的“牧人”

    ——追记蒙古族共产党员、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上)

    作者:本报记者 刘鹏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0日 01版)

        “一辈子放牧摸黑又起早,马背上颠簸的岁月累弯了腰;放牧着昨天,放牧着明天;追逐过彩云迷恋过花草;从不辗转昨日的围栏;总在把新的牧场寻找;大河也拦不住,沙漠也挡不住……”整理采访笔记和翻阅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的材料时,记者脑海中经常回响起蒙古族歌曲《牧人》的旋律。

     

        尕布龙,蒙古族,1926年出生于青海省海晏县一个牧民家庭,1950年1月参加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革委会副主任、青海省副省长等。

     

        2011年10月8日,“永远恪守共产党员的信念”的尕布龙,这个“永远为老百姓放牧,当公仆的人”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

     

    一家办了30年的“牧民店”

     

        1971年,尕布龙当选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任省畜牧厅厅长。当年,省政府办公厅给他腾出一套省长住宅楼,但他决定不搬,仍住在畜牧厅家属院80平方米的4间平房里。这个家属院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房子破旧潮湿,室内没有自来水、厕所,也没有暖气,他一住就是18年。省委书记两次动员他搬进省长楼,尕布龙都是那句话:“我在牧区当县委、州委领导近20年,找我的牧民很多,我会藏语和蒙语,可以给来省城求医、办事的藏族、蒙古族牧民当翻译。如果搬进省政府大院,大门口有岗哨,牧民找我就不方便了。”

     

        30年前,尕布龙把自己住的4间平房用土坯隔成了5间半,半间当自己的卧室,其余5间共搭了11张床,免费为来西宁治病、办事的牧民提供服务,成为闻名全省的“牧民店”。1988年,省政府办公楼和住宅区分开管理,住宅区不设岗哨,尕布龙才搬进了省长楼,同时把他的“牧民店”也搬了进去。

     

        尕布龙在省政府大院内的房子是两层复式楼,里面摆放着11张床铺,客厅里并排放着4张陈旧的课桌,桌两旁摆着40把椅子。几十年来,尕布龙在这里接待了无数有困难的农牧民。

     

        有一次,海南州一个藏族牧民的孩子患了急性脑膜炎,情急之下,这个牧民首先想到了尕布龙,就把孩子干脆送到了他家里。因为在他心目中,尕布龙救不了孩子,孩子也就没救了。那天晚上9点孩子送到尕布龙家,10分钟后就被送到了医院。在进行抢救的10个小时里,孩子一直昏迷不醒,尕布龙一直在抢救室外焦急地等待着,直到孩子转危为安时,他才悄然离去。

     

        当西宁的大多数人家都用上煤气灶时,尕布龙一家还在用煤炉子。为了让前来治病的牧民能及时熬中药,他家常年生煤炉子。尕布龙家的“牧民店”里,几乎天天有人。尕布龙家每天要做5锅面条、每月要给“牧民店”买300斤面粉,每年要买6吨煤。尕布龙和牧民们一起吃大锅饭,从来不单独开灶。

     

        据尕布龙的秘书杨牧飞、司机杨杰介绍,十几年来,仅他们从尕布龙家护送到医院就诊的贫困农牧民患者就有3000多人。据粗略统计,30多年来,经过尕布龙找医院治病的农牧民群众有7000多人。

     

     一只羊与20元钱

     

        尕布龙担任省级领导23年,全省几乎每个乡村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他下乡总是轻车简从,从不惊扰基层干部和群众。每次下乡前,除特殊情况外,他从不向当地党政领导打招呼,更不允许通知基层接待。而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和秘书、司机同居一屋,一间普通房、三张床,吃饭简单。

     

        有一次尕布龙到大通县桦林乡去检查工作,快到中午时,一位乡干部向另一位挤了一下眼睛,那位乡干部会意地去准备午饭。他发现后问怎么了,乡干部说他们准备了一只羊。他听了,一下就火了:“你们这样挤眼睛,一年要挤掉多少只羊哩?”说完起身执意要到附近饭馆自己去买饭,乡干部无奈,只得去做了一锅面片。

     

        几十年间,尕布龙无数次下农村、跑牧区,无论在什么地方吃饭都要付钱,而且要付三个人的钱:一份是他个人的,另外是司机和秘书的。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子搞调查,中午在村干部家吃了一顿饭,他要付饭钱,村干部硬是不收,他也不再坚持。但车开出村头之后,他还是将20元饭钱托人带了回去。他说,这不是一顿饭的小问题,战争年代,我们党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心一意为人民,才打下了江山。现在搞现代化建设,更不能多吃多占老百姓的。

     

        杨牧飞告诉记者,2002年,尕布龙得知家乡永丰村的一个残疾牧户的女儿银卓玛因家庭困难失学,他主动提出要资助这个孩子上学,直到这个孩子读到了中学。2006年札汉口学校刚刚维修好,尕布龙去学校查看时,看到教室内取暖设备欠缺,就用自己的钱购买了三台火炉,第二年又给这个学校的12间房子做了封闭。

     

    省长的女儿在放羊

     

        1990年秋天,记者与青海武警总队宣传处的干事去海晏采访守卫221厂的武警四支队几个哨所,中午到了一户牧民家吃午饭。简陋的干打垒房间特别整洁,锅碗擦得锃亮。吃完午饭,临走时哨所的排长给记者介绍女主人:“她叫召果力,是尕省长的女儿。”尕省长的女儿还在老家放羊?召果力对记者说:“阿爸说了,要进城工作,凭你自己的本事去考,让我走后门,卡码没有(意思是绝无可能)!”

     

        尕布龙家乡海晏县哈勒景乡的村干部尕巴告诉记者,30多年前尕布龙在黄南州任县委书记时,妻子华毛是全村的劳动模范。有一次,她在生产队牛场挤奶,被受惊的牦牛踏伤了腰骨,家务的担子全落到了正在上学的召果力身上。为了接替阿妈放牛,同时照料阿妈,召果力主动退了学,拿起了牧羊鞭。多年前,很多村民看到召果力当牧民,就劝她:“你阿爸是副省长,身边又没有家里人,随便找个理由,可以解决户口,进城工作,你小两口为啥还舍不得放下牧羊鞭?”召果力总是说:“阿爸经常教育我们,要热爱草原,建设牧区,虽然牧区自然条件艰苦,总要有人来建设。如果牧民都进城,草原建设、畜牧业生产由谁来发展?”

     

        尕布龙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收养的。儿子一直是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女儿一直在草原上放牧。尕布龙说,权力来自百姓,只能服务于百姓,而不能以此谋取私利。

     

        (本报记者 刘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