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大美青海生态行

    为了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者:本报记者 刘鹏 陈建强 张春雷 光明网记者 刘家铭 本报通讯员 祁万强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0日 08版)
    青海湖畔草原美 本报记者 刘鹏摄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诚哉斯言。青海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其意义不光是纯生态的,这三条亚洲最著名的大河,养育了十多亿人口和无数的生灵。青海人更能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这是我们在青海各地采访时得出的结论。

     

    一个人与一座青山

     

        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湟水上游的青海省会西宁市,处在河谷的狭长地带,南北两山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西宁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大片大片的绿色已经将狭长的西宁市区拱卫起来,成为一道绿色的屏障。这些绿色中,最为耀眼的是省环境保护厅绿化区的纳家山绿化区。

     

        今年52岁的杨帆,已经大学毕业30年了,在这30年里,他把最长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纳家山。由于青海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和绿化造林工作的特殊性,杨帆在绿化区工作期间从来没有过节假日。每年3至5月份为春季造林阶段;6至10月份干旱少雨,为灌溉阶段;11月至次年2月底是造林工作最关键的森林防火阶段,从始至终都由他亲自带领工人完成每项任务。三十年如一日,无一年例外。

     

        绿化工作是一个多层面、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杨帆凭借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和绿化经验,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大胆实践,从植树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实现了由重数量向重质量、重结果向重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转变。

     

        杨帆在青海省生态保护中留下了一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生轨迹。

     

        一位书记与一个“红色产业”

     

        “截至2014年,都兰地区农牧民共栽植枸杞生态经济林达11866公顷,按挂果后每年每公顷产枸杞干果3000公斤,每公斤40元计,每公顷可产生效益9万元,每年可为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10.67亿元。”这是2012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海西州政协副主席、中共都兰县委书记张纪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颇为自豪的一段话。

     

        枸杞产业也被称为“红色产业”,种植枸杞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对改善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面对枸杞种植中农残留超标、种苗供应不足、附加值不高等诸多困难,张纪元通过“借智”的方式,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从事枸杞种植和产品深加工的部分企业家代表,先后多次在西宁、诺木洪农场、察苏等地召开全县枸杞产业发展研讨会、现场办公会、枸杞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等,就高端枸杞种植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和保护、龙头企业打造等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截至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累计达14.6万亩,占全州枸杞总面积的 54.5%,达到丰产期的枸杞林6万亩,年产干果8000吨,仅此一项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一家公司与千里绿色“天路”

     

        2006年7月1日,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青藏铁路的风沙地段总计长442.6公里,沙害面积约880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分布有风蚀、水蚀、冻融、盐渍化四种荒漠化类型的区域。为了保障青藏铁路的安全畅通,9年来,青藏铁路公司创造性地采取了独特的治沙方式,为千里“天路”打造了一条绿色长廊。

     

        在沙害严重的青藏铁路西格段,青藏铁路公司采取围网封育、点播沙生灌木草种以及在(石)方格内人工引种沙生灌木进行人工造林等方式,经过5年的努力,沙区植被盖度从不足2%恢复到60%,铁路两侧彻底恢复了干旱草原地貌特征,开创了青藏铁路干旱荒漠区植物治沙的先例。

     

        绿色是最好的防沙屏障。青藏铁路公司对青藏铁路西格段厚日至连湖96公里风沙地段线路两侧,采取打井滴灌措施打造防风沙林带,累计造林4150亩,栽植柽柳、沙棘等灌木183万株,形成了一道绿色天然屏障,这在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地区大量造林属首例。

     

        高原绿意浓。我们相信,青海的各族干部群众,将会用如椽大笔书写出更多更美的画卷。

     

        (本报记者 刘鹏 陈建强 张春雷 光明网记者 刘家铭 本报通讯员 祁万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