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9日 星期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1·最美军嫂系列

    “你是‘铁轨’,我当‘枕木’”

    ——军嫂张文玲撑起“三地一家”

    作者: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特约记者 王余根 本报通讯员 黄卫民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9日 01版)
    张文玲和丈夫王皓锦在一起。

    本报通讯员 黄卫民摄

        2005年,毕业于解放军理工大学人防系、现供职于江西省人防设计科研院的张文玲,与大学生士兵、南京军区驻南昌铁路局军代处军代表王皓锦相识、相知、相恋,4年后牵手步入婚姻殿堂。 

        而这位军嫂的生活,最明显的特征是数年的三地奔波。张文玲父母家在宁夏中卫,公婆家在安徽界首,自己家在江西南昌。

        2009年8月,王皓锦的父亲因左侧股骨头恶化坏死,住进了南京军区总医院。昂贵的医疗费用让王皓锦捉襟见肘,更让他着急的是,性格倔强的老人坚决不肯做手术。远在南昌上班的张文玲在电话里听出了丈夫低沉的情绪,宽慰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第二天一大早,在病房陪护的王皓锦朦胧中感觉有人过来,仔细一看,竟然是张文玲。“你咋到了?”面对丈夫的惊讶与询问,张文玲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向单位请了假,搭上了昨晚的末班车。”

        随后几天,给老人喂饭喂药、擦身洗脚,张文玲连续忙个不停,惹得邻床病人非常羡慕:“就是亲生女儿也不过如此啊!”在张文玲的精心护理和耐心说服下,王皓锦父亲终于同意做手术。

        手术后,老人的病情得到缓解,便回到安徽老家休养,但后来出现了幻觉和狂躁症状,并于2012年9月离家走失。王皓锦家人发动亲友寻找多天,终于在火车站附近找到全身污秽、神志不清的老人,将他送进了阜阳脑科医院。

        住院期间,王皓锦父亲的双腿开始萎缩,体重下降至不到80斤,脾气异常狂躁,手指因风湿严重变成“鸡爪手”,长而弯曲的指甲很容易造成创伤和感染,护士要帮他修剪,几次却近不得身。张文玲见状,打来一盆温水帮公公先泡软指甲,轻声试探地说:“爸爸,我来给你修指甲。”老人很配合地剪完指甲后,张文玲又帮他脱袜洗脚,小心翼翼地剪掉弯曲变形的脚趾甲。

        2014年6月,鉴于王皓锦父亲的股骨头坏死病情越来越严重,张文玲向单位请了假,把公公转送到合肥市第四医院,守在病榻边昼夜护理照顾。她用自学的医护和营养学知识精心照料公公。看到穴位按摩有助于神经康复,张文玲就买来针灸书籍,并用自己的手臂做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入院52天后,老人奇迹般地康复出院。

        “三地一家”的生活,张文玲需要付出更多。她每天都要打电话问问公公病情和家里情况,上街总是惦记着给公婆买衣服、营养品。而张文玲父亲被查出有高血压、冠心病,母亲患了肾结石,她经常是这边刚带父亲检查取完药,那边又帮母亲联系医生。

        看着女儿日渐消瘦的脸庞,张文玲父母想给女婿王皓锦打电话,张文玲赶紧拦住:“部队里很忙,就不要影响他工作了。”

        “爱岗敬业的道钉精神,默默奉献的铁轨精神,团结协作的扣件精神,拼搏向前的火车头精神。”每当作为军代表的王皓锦念叨“军交精神”,张文玲都会说:“你若是一段默默奉献的‘铁轨’,我就甘愿当一根‘枕木’。”

        在张文玲的全力支持下,王皓锦先后在警卫员、公务员、驾驶员、出纳等多个岗位上,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年年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优秀党员,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特约记者 王余根 本报通讯员 黄卫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