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记者认识了两位留学生:席恩和杨家佳。
席恩是老挝人,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2014年选择到中国贵州留学。
“刚来贵州时我一点汉语也不会。但一段时间后,在热心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不但学会了普通话,还学了几句布依族话,让我觉得非常温暖。”席恩用流利的中文表达了一年来在贵州的收获。
除了学习,席恩还深入到贵州的民族文化中,比如学习快板、太极拳、少数民族风情的舞蹈等,另外,她还在花溪十里河滩参加了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六月六,和布依族群众一起包粽子,表演节目。
不只是席恩,和她同样来自老挝的学生黄春长,利用五一假期参加了在惠水举办的龙舟赛,快速融入贵州的民俗文化中。
席恩说,她和黄春长一样,除了学习任务,还负责给老挝国内一群热爱中国文化的同学朋友普及中国知识,她们在社交媒体开了账号,分享在中国贵州学习和生活的点滴。
“远亲不如近邻。”席恩说,她的目标就是在留学期间努力学好汉语和其他中国文化,架起民间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小桥梁,让更多有兴趣的人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为中国和老挝的友好交流出一份力。
和席恩假期回到老挝老家不一样的是,来自贵州的贵州民族大学学生杨家佳去了新加坡华南理工大学交流学习,在新加坡获得了很多意外的收获。
“视野特别开阔。”杨家佳说,新加坡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世界名校,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特别重,一个大学,有自己的博物馆,也有多个图书馆,全年开放。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包容性特别强,学生给人的感觉也很大气,考虑事情很周到,交换生在新加坡的行程和接待,很大一部分都是学生自己安排的。
在和新加坡学生交流中,杨家佳发现,很多人不仅熟练掌握了英文中文,还会第三国的语言。“有些是因为兴趣爱好自学,有些是因为学校的交换项目去其他国家学的,他们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反而乐在其中,这让我很惭愧,我很少自己主动去学习,可是从回国的那一刻开始,下定决心,一定会好好学英语。”杨家佳说。
这两名学生只是中国和东盟教育交流的缩影。2008年,在贵大留学的东盟学生仅有27人,去年该校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199人,是2008年的七倍。
如何在教育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和东盟在“一带一路”上合作,也是本次东盟教育交流周重点探讨的课题。
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表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高端平台。教育国际化既是中国的需要、贵州的需要,也是东盟各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