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先后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7合作框架”等重大倡议,为中国—东盟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得到了东盟国家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中国—东盟教育周作为双方教育交流合作的创造性举措,搭建了双方青年交往之桥,为深化人文交流、增进理解共识、促进国家间友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3日,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互学互鉴、福祉未来”为主题,来自东盟国家的1200多名行政官员、教育学者齐聚,共同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教育培训、中外合作办学等领域进一步务实合作。东盟国家与中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为祝贺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发来的寄语中表示,希望中国—东盟双方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挥交流周的独特作用,拉近青少年心灵距离,推动教育共同发展,提升人文交流水平,夯实双边友好的民意基础,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中国—东盟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据了解,为扩大交流周参与面,纳入更多形式丰富、务实共赢的项目,本届交流周首次突破“周”的概念,将活动分为6个重大项目、7个主体项目和14个全年其他时段异地冠名举办项目三大类。其中,重大项目和主体活动将集中于8月3日至7日在贵州举办。其余活动在全年其他时段由中国和东盟的高校、国际组织在各地举办,内容涵盖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
“我们希望在双方的共同推动下,将2016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向世界展示中国和东盟教育交流的丰硕成果和教育发展的辉煌成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交流周期间表示,要调动和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智库等各方力量和资源,把交流周打造成双方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特色品牌,进一步拓展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教育和人文交流方面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留学生互派规模,进一步密切各国青年学生的交流,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发挥更大作用。
2008年以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在贵州连续举办8届。自2008年以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共同探讨在教育领域合作的有效途径主要平台。该活动对中国和东盟国家互派留学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截至2014年,中国在东盟国家留学生已近12万人,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达到7万人。中国高校已开齐东盟国家所有语种,东盟10国共建有30所孔子学院、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越来越多的双方青少年正在相互学习语言和文化。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49580人增长到2014年的67159人。以泰国为例,2010年来华留学生人数13177人,2014年上升到21296人,位居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国家第三位。中国去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人数也在大幅增加,从2010年的16947人增长到2014年的26875人。
“教育交流合作在中国—东盟全面合作中具有先导意义,对于增进双方相互信任和世代友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袁贵仁表示,中方将建立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设计更多更好的品牌项目,持续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留学生互派规模,进一步密切各国青年学生的交流。
(本报记者 吕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