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8日 星期六

    抗战人物群像

    英雄母亲邓玉芬为抗战献出5个儿子

    作者:杨光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8日 07版)

        在抗战的漫漫烽火中,有这样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她的丈夫与五个儿子因抵抗日军侵略相继牺牲。丧夫丧子,祸不单行,然而如此悲痛却并未能挡住她不屈的脚步。她活了下来,等到了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她,被人们称作“英雄母亲”——邓玉芬。

        时光如梭,那段峥嵘岁月距今已七十年,英雄的母亲也早随英雄而去。然而后人却并未忘却这段历史。七月的一个清晨,在北京密云“邓妈妈”的雕像前,许多文化界人士自发地来到这里,以联谊活动的形式缅怀这位伟大的女性。诗词书画,朗诵歌曲,共同交织成一曲深情无限的颂歌。

        密云水泉峪村是邓玉芬的家乡,1891年,她就出生在这里。结婚之后,她和丈夫任宗武共生育了7个儿子。然而好景不长,1933年家乡被日军占领,邓玉芬举家搬到了临村的猪头岭。苦日子总算盼来了福音——1940年4月,八路军10团进入丰(宁)滦(平)密(云)建立抗日根据地。

        眼见形势渐好,不甘心受日本人欺凌的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后,决定送老大、老二、老三参加丰滦密抗日游击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三个儿子奋战在前线,邓玉芬就在家里缝军鞋,一并照顾八路军伤员。猪头岭就这样成了八路军伤员的家,邓玉芬也成了八路军战士念念不忘的“邓妈妈”。

        1941年,抗战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日军的“人圈”计划推进到猪头岭。面对日军的暴行,邓玉芬全家再次撤退,躲进了深山,老四和老五则参加了抗日民兵队伍与鬼子周旋。然而,噩运在第二年接二连三地降临——丈夫任宗武和四儿、五儿在“无人区”耕种时,遭鬼子偷袭而不幸遇害;同年秋,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大儿子牺牲疆场,不久二儿子也因伤重无医药,死在了邓玉芬的怀里。一年之内失去五位亲人,邓玉芬悲恸欲绝,但一想到敌人未除,抗日未竟,她只能选择默默咬牙挺下来。

        “以前心目中的英雄,总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猛士,觉得总要像黄继光、邱少云那样才行。可是邓妈妈的故事让我觉得,一个普通的女性也可以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她的坚强和爱心,她的勇敢活下去的勇气,让所有假大空都黯然失色。”来缅怀邓玉芬的许多人中,一名90后的志愿者章静忍不住感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英雄妈妈的苦难并未在一年后消弭,反而迎来了最让邓玉芬痛心的小儿子之死。1944年春,日本鬼子为了肃清“无人区”的抗日力量,再次进行疯狂“扫荡”,一连七天七夜搜山剿岭。邓玉芬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山洞阴冷又缺少食物,儿子小七不久就病了,浑身烧得像火炭,哭闹不止。此时敌人又来搜山,邓玉芬情急之下便从破棉袄里撕下一团棉絮,狠心塞进小七的嘴里。过了许久,敌人走远了,邓玉芬忙把棉絮扯出来,可怜的孩子已被捂得脸色青紫,气若游丝。“妈妈,我饿,饿……”连个大名都没有的小七,终究没能挺过当晚,在饥饿和病痛中死在邓妈妈的怀里。

        被称作英雄的邓妈妈,背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顽强地在深山里坚持着,终于盼到了日本投降的一天。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无私奉献了六位亲人的生命,她的故事在密云、丰宁和滦平地区广为流传。1970年2月5日,度过了曲折坎坷一生的邓玉芬在家中安详地去世,享年79岁。

        “任凭时光流转,英雄的事迹永久不会褪色。任凭社会上有多少杂音,正义的声音永远在善良的人们心底。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虽不期为国家之柱石,但求为金汤之固而献绵薄之力。”邓玉芬雕像前,活动发起人高国普肃穆地凝望着前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