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活的例证——日本侵华战争遗孤收养抚育纪事

    “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

    ——日本侵华战争遗孤自费出书驳斥“中国威胁论”

    作者:本报记者 田园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5日 04版)
    中岛幼八与养母、第三任养父合影。

    资料照片
    中岛幼八1岁照片。

    资料照片
    中岛幼八近照。

    资料照片

        8月1日,73岁的日本老人中岛幼八在北京三联书店为其回忆录《何有此生》的中文版举行了新书发布会。作为日本侵华战争遗孤,老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这本回忆录,并于今年4月在日本自费出版,花掉了他一年的养老金。作为一名抗战时期的日本遗孤,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时,中岛用一部奇特的个人史,书写了一段被遗忘、被抹去的历史。

     

    艰苦年代的爱意

     

        中岛幼八的身世,可谓不寻常,背井离乡、流离辗转,看起来似乎不幸,却“在每一个节骨眼儿上都充满了幸运的因素”。

     

        食物匮乏的1945年,3岁的关东军遗孤中岛幼八奄奄一息,他的生母为了让孩子活命,含泪把他交给了一个挑担子的小贩。小贩四处辗转,人们看到瘦弱不堪的中岛,都认为这个孩子活不长了,不肯收留。农村妇女孙振琴看到在筐子里哭泣的他,轻轻地说了一句“这条小命我拉扯大”,就把瘦弱的中岛抱回家去了。孙振琴给中岛按摩腹部,将食物嚼碎后喂给他,寸步不离地看护左右,终于使中岛渐渐恢复了元气。中岛每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会掉眼泪:“养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了我这个侵略者的孩子。”

     

        之后的13年里,孙振琴先后改嫁两次,艰难地将中岛养大。中岛在书中详细记述了他的3个养父。第一个养父叫陈玉贵,一个朴实的东北农民,打长工为生,一直将他视若己出,疼爱有加,但在中岛8岁时因病去世。养母带着中岛,改嫁第二个养父李希文,12岁那年,中岛染上重病,李希文用牛车拉着他,费尽周折寻医问药。第三个养父叫赵树森,是卖苦力的驼背码头工人,每个月给他15块生活费,供他上学。多年之后,中岛才知道,第三位养父与养母结婚多年,却从没有在一起生活,之所以结婚,是养母希望给中岛一个户口,让以后的日子过得更顺利一些。

     

        中岛说:“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民,与中岛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却让中岛感受到在那个艰苦年代的爱意。

     

    “从小就特别仁义”

     

        1976年1月,阔别中国近20年的中岛幼八回到了冰天雪地的牡丹江畔小城宁安,他将唯一健在的中国亲人、第二任养父李希文接到了县招待所。在温暖的招待所,中岛幼八为养父打了洗脚水,还伺候他小解。李父骄傲地对周围的人说:“这孩子从小就特别仁义。”东北话里,“仁义”就是“善良”的意思。

     

        关于他的第三任养父赵树森的更多故事,是中岛长大回到日本后才知道的。一次,他被朋友叫去为归国的战争遗孤翻译家信。打开信封,掉出养父赵树森和他的日本养女一家的照片。原来,早在收养中岛之前,赵树森曾在东北一户日本人家当长工。战败后,男主人被送到西伯利亚,女主人病亡,留下3个儿女。大儿子跑出去给人当苦力。赵树森帮着埋了女主人,把小儿子送给附近没有孩子的人家,把女儿收为养女。中岛这才知道,自己无儿无女的赵树森,曾经养育过两个日本家庭的遗孤。这个身体佝偻的“赵驼背”,竟如此仁义地以德报怨,成为中岛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中岛生活的地方,村里有玩伴,学校有同学,他和中国的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一起读书。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各异,但都认真负责。村里15个日本遗孤孩子,都受到很好的对待。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有对日侨的保护措施,教育民众不要歧视日侨。少年中岛幼八在班里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戴上了红领巾。

     

    投身中日友好工作

     

        1958年,中岛面临回国的选择,他起初不愿意回日本,学校的梁志杰老师开导他:“生母那边其实也很需要你,而且你回去不是还可以从事中日友好的工作,并不是回去以后就没事可做了。”中岛最终接受了这个建议,选择了回到祖国日本,并将其余生奉献给了中日友好工作。然而,回到日本后的中岛,遇到了自我认同的困境。他一直以来以中国人自居,向周边同胞宣扬中国人的友善,却时常遭到冷遇。许多日本人不愿意相信中国人的友善,也不愿提及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过,中岛幼八凭着在中国养成的坚毅、正直的性格,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完成学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终生为中日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

     

        1966年,他放弃高薪职位,进入经常发不出工资的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全面投身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众运动,坚持与日本右翼势力的斗争,甚至因此多次遇险。近年来,日本媒体总是抹黑中国,导致日本人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怀疑,中岛对此深感愤怒。

     

        “其实,日本老百姓也很善良,善良的人也要有主见。日本国内出现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大家随大溜的话,整个国家都成了军国主义。”中岛说,今年正值战后70周年,“安倍现在着急推出安保法案,不反省历史和战争。我书写的战争受害者的故事,对于改变两国人民之间的误解,有一定现实意义。”

     

    真实故事驳斥“中国威胁论”

     

        “谢谢,中国!”在三联书店的帮助下,中岛先生在华成功出版了中文回忆录《何有此生》,这是书中首页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被东北农民抚养长大的日本二战遗孤,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那些长期误解中国人的日本同胞了解中国人的善心。

     

        “我曾在日中友协工作,知道光喊口号不行,必须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通过书里的具体形象,让日本老百姓知道中国人实在、热情、心善,他们就不会相信什么中国威胁论。”

     

        “我的身上流的是日本人的血,但长的是中国人的肉。两个民族在我身上可以说是血肉相连。像我这样的战争遗孤一共有3000多人,不少已经离世,再不写就来不及了。”中岛说,“我写的都是最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他们自己也很穷苦,他们收留我,没有私心,就是善良。”中国人养育了中岛,更教会他“仁义”,也就是善良。

     

        (本报北京8月4日电 本报记者 田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