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教授陈瑛终身致力于医学教育、逝世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被编排成诗朗诵《你看见了吗》搬上舞台,南通大学向全体教职工和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发出号召,要学习陈瑛爱岗敬业的品格和仁爱济世的医德医风。
提起陈瑛,她的学生、南通大学附院眼科专家管怀进久久不能释怀:那天夜晚,陈瑛离开人世。依照她所立下的“死后捐献眼角膜”的遗嘱,管怀进强忍着悲痛走进手术室,疲惫的神色下是一双噙着泪水的眼睛。那是他一天中第29台手术,也是最忐忑不安的一台,令他一辈子难忘。
这一次,他亲手取下的,是教会自己为患者传递光明的老师陈瑛的眼角膜。
“从操作手术到如今躺在手术台上,她用另一种方式,将传递光明的使命与责任延续。”管怀进知道,把更多患者从黑暗中解救出来,是恩师毕生的追求与梦想。
丈夫陈种不会忘记,有一次,陈瑛因病气管切开不能说话,她挣扎着在写字板上写下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迹,难以辨认。陈种贴在她耳边轻声问:“你是想死后捐献角膜?”尚有意识的陈瑛吃力地点了点头,眉宇间露出丝丝笑意。
没有更多的言语,两颗心彼此相连相通。
丈夫懂她。“陈瑛50年代起就开始为患者做角膜移植手术,她曾多次告诉我,眼角膜来源极度匮乏,以后一定要把自己的捐献出来。”陈种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和崇敬,“如今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时间就是生命,移植手术必须在12至24小时内完成。
怀揣着对光明的期盼,两名患者第一时间赶到南通大学附院。74岁的陈桂英左眼疼痛、畏光、流泪,几近失明,47岁的姚新民因为一场车祸右眼失明。
手术室比平日更加安静,所有医务人员屏息凝神,面色凝重。同样的灯光下,他们已无法统计陈瑛曾多少次为患者带来光明,也记不清她曾多少次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讲解演示。
但这一刻,却是她最后一次在手术室停留。
显微镜下,移植后的角膜清亮透明,密密的16针均匀一致,呈放射状围成一圈,将陈瑛的角膜与患者的角膜紧密缝合、融为一体。
两天后,缠绕在患者眼睛上的纱布被缓缓揭开。“看见了,看见了,我能看到窗户了,远处的松树也看到了。”陈桂英激动得泪流满面。姚新民也不能自已:“我等了好多年,在无数家医院做了登记,没想到,竟然是一位眼科教授为我送来光明和希望。”
两双久违光明的眼睛里,交织着难掩的惊喜和感激。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