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3日 星期一

    十年艰辛 硕果累累

    作者:河南省文物局局长 陈爱兰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3日 07版)

        2005年4月,伴随着河南省第一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开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工作拉开了序幕。此后,先后有五十余支来自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考古队伍参与到这项文物保护的世纪工程中,经过他们长达10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圆满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和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364个文物点的田野发掘任务或搬迁复建工作,出土各类文物约10万件(套),获得多项重要考古发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沿线各省、直辖市线路最长、文物点最多、文物保护工作量最大的省份。仅仅总干渠河南段和丹江口库区就涉及地下、地上文物点330处,国家发改委批复发掘面积85万平方米,占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量的一半以上,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某种程度上,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否顺利通水。

        为了加强对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河南省文物局与河南省政府南水北调办公室、移民办公室共同制定《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南水北调河南段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和谐共赢。此外,河南省文物局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强化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与方法。如实行考古发掘工作过程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度,严把质量关,确保田野考古发掘资料的完整性、科学性;安排部署市县文物部门跟随项目施工单位进行文物巡视,解决了施工过程中新发现文物的安全问题。规章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保障了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按期高质量的完成,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赢得了工期,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全部完成,共完成了364处文物点的考古发掘或搬迁复建工作,完成考古发掘面积92.8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约10万件(套)。广大文物工作者十年的艰辛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

        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出土的各类文物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考古工作者,这只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此,河南省文物局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设立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科研课题,促进考古资料向科研成果的转化,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截至目前,河南省出版考古专著20部,发表考古发掘简报及研究文章50余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的7个省份中出版考古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最多的省份。

        其次,筹办了《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出土文物成果展》,使观众直观感受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该展览已于2014年11月19日在安阳博物馆正式开放,共展出各类文物近3700件,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至清代各个时期的文物。截至目前,已有10万人次参观了该展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河南南水北调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结束,仅仅是完成了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部分,大量的资料整理、文物修复、科学研究、报告出版等工作亟须开展。为了顺利完成这些任务,下一步我们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督促发掘单位和项目领队加快发掘资料室内整理工作进度,尽快编写考古发掘报告;二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加强对青铜器、瓷器等珍贵文物的修复保护;三是继续加强课题研究,推动南水北调考古发现尽快转化为科研成果,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