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有91个贫困片区县,73个重点县,贫困人口574万,贫困面全国最大;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迪庆藏区等4个特困片区条件各异,贫困人口聚居的高寒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复杂,扶贫难度大。
“一年布局突破,两年铺开配套,三年贫困乡镇大变样。”2013年,云南在全省16个州市、113个县(市、区)启动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两年多来,在116个乡镇形成了高效的基层党组织扶贫体系架构,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6314元,“双推进”带来了沉甸甸的“双丰收”。
找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
党员干部是扶贫开发的关键。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作用就要发挥在哪里。“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扶贫抓硬件、党建抓软件”的路子抓得准、行得通。
战略上,要靠一个“准”字!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
找准“贫”根,切断“困”源。6月23日,在云南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纪恒表示: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确保云南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确保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根基,精准扶贫也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合力来完成。6月,云南省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召开,省市县三级党员干部共话基层党建,同商扶贫攻坚,为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找准了结合点。
扶贫就像中医看病,找准农村贫困的“病灶”,关键在于到村进户。整乡“双推进”启动以来,云南省委组织部与省扶贫办先后深入93个县(市、区)、107个乡镇、384个行政村调研把脉。
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群众素质能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服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建设等7大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全省1071个行政村共计259.4万人由此乘上了“双轮驱动”的脱贫快车。
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洛本卓乡8个行政村原本各自都建有一个党支部,但仅依靠 8个党支部推进全乡89个村民小组的扶贫开发,带领1万多名白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脱贫致富,困难可想而知。
穷则思变。为便于跟进扶贫项目,洛本卓乡将党支部全部下沉到村民小组,原村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由党总支结合各村民小组实际情况,为每个党支部明确扶贫攻坚目标,党支部再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党员,形成了更加高效的“村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基层党组织扶贫体系架构。
党支部沉到村民小组,党员也更能沉下心来。同时,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云南还在全省调整不胜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105名,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50多个。省委组织部定向培训7700多名乡、村、组基层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向农村选派了1.2万多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发展2.3万多名新党员,培养致富能手和乡土人才2.5万余名,为“双推进”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基层党组织往农民中间沉,往农村实际沉,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精准扶贫一下子找到了准星。蔬菜产销协会党支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茶叶合作社党支部……如今,云南全省100多个建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把党员和群众紧紧凝聚在产业链上。
实现项目资金“钱生钱”
把扶贫项目资金从“直接投入”变为“股份合作”,实现了政府项目资金“钱生钱”,企业解决了“钱紧”的难题,农民在家门口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
楚雄州是典型的集“边远、民族、贫困、山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如今,借助“双推进”,各地村级党支部瞄准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烟草、冬桃、核桃、花椒、黑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风生水起。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攀枝花乡把“三深入四联户”融进“双推进”工作。现在,8个贫困村的旅游优势资源开始变现,乡村特色游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之一。
从点到面,百花齐放,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在云岭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两年多来,云南累计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13.24亿元,惠及党员群众1.8万名,辐射带动10万余名群众年均增收1.5万元。
2013年以来,云南各地改变以往“下毛毛雨”“撒胡椒面”方式,整合项目资金3亿多元,集中用于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共实施村级股份合作项目1600多个,有集体经济的行政村达450多个,村民小组760多个。
基层党组织阵地不断延伸
永仁县莲池乡莲池村大莲池村民小组的为民服务点里,50多岁的村民袁红健正在上农业保险。他说,“农保上了有三四年了,头两年得去保险公司交,这两年在村民小组党支部里就能办,省了晒太阳。”
“为民服务点是村民小组党支部专门建的,有了这个场所,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把事办成,方便快捷省事。”大莲池村小组党支部书记袁瑞高兴地介绍起村里的“一站一点四中心”。
“红色驿站”也叫党员活动室,党支部在此开展党员学习教育等活动。“为民服务点”是综合服务平台,村民们申请低保、办理医保报销、缴纳农业保险等,都可以在这里办结。四个中心分别是群众议事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红白喜事办理中心和农特产品交易中心。
不断延伸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更好地承担起服务村民的职能。“双推进”以来,云南全省共新建和修缮了1729个行政村活动场所、6766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对5280个村组活动场所进行了“去行政化”改造,因地制宜地配套建设了小超市、小诊所、农贸市场等服务设施。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一个支部一盏灯,一名党员一面旗。云南以“强基层”推动“富百姓”,以一种看似平常但又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鲜活样本。 (本报记者 罗 旭 本报通讯员 唐园结 宁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