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2日 星期日

    纵深报道

    中美两国教育合作“在路上”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2日 06版)
    CFP
    图为纽约大学的一处建筑。韩显阳摄
    图为哈佛大学教师在为中国官员、学者授课。 资料照片
    多年来,有“南方哈佛”之称的美国杜克大学一直为中国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提供培训。韩显阳摄

        回溯1979年,邓小平和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商定,美国接收中国派遣的10万名留学生前往美国时,他们是否预见到,30多年后的今天,中美两国教育交流呈现出如此蓬勃生机。因为就在最近的4年时间里,已经先后有10多万名美国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

     

        自1979年1月建交以来,中美两国经过共同努力,两国官方教育交流与合作稳步发展,民间交流日趋活跃,规模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教育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6月23日至24日,中美双方在华盛顿共同举办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教育领域,双方就“巩固中美两国政府间的教育政策交流”“设计实施新的引领示范性项目”“继续实施好中美教育交流的重要合作项目”“支持中美在多个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交流活动”“支持两国教育机构高水平战略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和合作办学项目”五个方面共达成43项合作共识。仔细研究这些项目,不难发现,交流对象涵盖学生、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不同群体,交流形式从互访、留学、研修、游学到互设机构、合作办学等,交流机构也已超越教育部门,发展成为跨领域、跨产业合作。

     

        A 从高层互访到民间交流

     

        中美两国建交伊始,邓小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内,1985年7月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议定书》,成为两国教育交流的指导性文件。1990年、1993年、1995年、1998年,该议定书先后4次续签。2000年3月,我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与美国教育部部长赖利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协定》。2006年4月该协定续签,此后每4年续签一次。2006年11月,中美《关于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谅解备忘录》同意两国在教育高层磋商机制、语言教学、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和联合科研以及基础教育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这一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迈上一个新台阶。

     

        如果说,上述协议与备忘录为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话,那么两国教育界高层保持的频频互访所起的作用则是沟通信息、及时梳理,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2005年7月,我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访问美国,出席了中美第三次基础教育论坛、美国州教育委员会年会、美国州长协会年会并顺访纽约市教育局、旧金山和犹他州教育厅、杨伯翰大学和纽约市的中小学。通过这次访问,中美正式开始在中小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和数学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2006年11月,时任美教育部部长斯佩林斯和国务院助理国务卿鲍威尔率领的美国高等教育代表团一行31人来华访问,中美双方在清华大学组织召开了“中美大学校长圆桌会议”。斯佩林斯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了题为“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的演讲。

     

        此轮磋商中,“巩固中美两国政府间的教育政策交流”成为中美在教育领域达成合作共识的第一个部分,其中的三项具体内容,即继续执行中美教育部合作执行计划,举办2015年中美教育部部际磋商、规划本年度两国教育合作交流项目和活动,继续举办中美省州教育厅长对话,推动中美省州层面的教育政策与实践交流,都将进一步推动、完善两国教育交流机制。

     

        B 项目合作鼓励莘莘学子

     

        项目合作是当下两国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在今年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中,中美双方一致同意继续实施好中美教育交流的重要项目,其中包括富布莱特项目、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政府代表团交换项目等。

     

        美国“富布莱特项目”创建于1946年,以倡议者威廉·富布赖特参议员的名字命名。其宗旨是对“世界大事多一点了解、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同情心,并以此促使各国最终学会和平友好地生活在一起”。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该项目。根据1985年中美教育协定书,该项目被正式纳入两国教育交流范畴。项目每年平均安排25位左右的中美双方学者、研究生赴对方国家进行科研工作、学习或讲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该项目的支持重点从英语教学和教师培训方面扩展到其他社会科学专业。我国赴美学者已涉及新闻、经济、法律、伦理学、生命科学、遗传学、医学等学科。对于来华任教学者,中方院校也更倾向于接受以上专业的专家,而非传统的文学、语言学和专门史等专业。根据不完全统计,超过千名中美学者和学生参加了富布赖特项目。

     

        “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是中美两国政府合作项目。1988年,中美双方就美国派遣志愿者来华任教达成原则协议,1993年开始试行。当年6月,美国18名志愿者在成都接受教学培训,同时学习汉语以及与文化交流有关的内容,8月他们作为第一批志愿者来到西南地区高等院校担任英语教师。1995年夏天返回。由于首批志愿活动效果良好,美国从1996年起定期每年派送志愿人员。1998年6月中美两国正式签署《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协议》。美国负责挑选合格的志愿者到中国的高校教授基础英语,以及与环保有关的课程。中国方面则负责安排美方人员前往四川、重庆、贵州和甘肃等西部四个省市的高校进行两年的教学。目前在中国的美中友好志愿者大约在100到120人之间,根据2013年该项目实施20周年时的统计,美方共派遣18批美国志愿者,总数超过500人。

     

        “政府代表团交换项目”是指我国教育部与美国教育部及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合作,从1985年开始每年派遣两个教育代表团访美,美方亦每年派一个教育考察团访问我国,访问内容涉及两国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2014年夏天的代表团为例,代表团的成员为美国学校1—12年级一线老师,在华活动5周,包括参观、听讲座,到访北京、西安、重庆、上海和香港,重点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C 激动人心的“十万强”

     

        观察近年来中美教育交流,可以发现各种创新措施、服务正在成为教育交流蓬勃发展的有利保障。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不少城市陆续开设国际高中。一些知名公立学校还利用特有资源创办国际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土就可以接触到较为国际化的教育资源。截至2014年,中国内地的国际高中、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共计超过230所。国内高校与海外院校建立校际交流、进行合作办学、召开国际会议、共享教材图书等,更是早已为众人熟知。有趣的是,海外院校在吸引中国学生的同时,也开始将教育资源向中国大陆扩散。根据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跨境教育研究小组”统计,海外院校在中国大陆建立海外分校的院校已有28所,其中美国就占据11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大学等都在中国大陆设立了专门的校区,面向全球招生。

     

        此外,还有一些措施引人注目。以“十万强”计划和“十万强”基金会为例,利用基金会的途径推动政府“十万强”计划,比官方机构更加务实、灵活。基金会可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募捐活动,比政府出面更有效,也更容易赢得非营利性组织的信任。“十万强”基金会1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是2012年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出资。此后,美国知名华裔企业家方李邦琴也捐赠100万美元,帮助基金会运作。除了用于基金会本身运作,企业捐款还会支持“十万强”计划中的具体项目。其中,既有像卡特彼勒公司、花旗银行等直接捐助大学生留学中国项目,也有像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资助美国公立学校高中生前往中国的助学项目,还有环识国际(WorldStrides)与“十万强”基金会联手在中国举办中美学生高峰会等等。中国万向集团下属的万向美国公司,也对内布拉斯加州、密歇根和芝加哥等地大学的赴华项目进行了资助,以帮助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

     

        2014年12月,中美两国政府开始实施的为对方留学人员延长签证有效期的举措,也是两国教育交流的利好因素。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高级顾问布鲁曼索尔表示,此举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国青年学子的交流。他说,“我认为这会让更多的学生有信心申请美国学校,因为他们知道假期里回国休假后返回美国继续学业时再也不用担心签证的问题,这同样适用于去中国读书的美国学生”。

     

        中美两国间广泛和深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无疑有助于双方彼此间的全面了解与理解。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中美教育合作与交流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D 教育交流事关国家利益

     

        中国越来越多的学生或公派或自费赴美留学,从早先的攻读本科、研究生已经开始向下延伸,不少家庭将孩子送到美国接受基础教育。美国国际教育协会自2000年开始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国际教育《开放门户》报告。根据2014年12月17日该协会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过27.4万人,全球占留美学生总数的31%,是15年前的5倍。

     

        同时,美国来华就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开放门户》2014年报告显示,美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的人数也较15年前翻了一番,接近2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之后的第五大海外学习目的地。美国国际教育协会高级研究员法卢基亚认为,大量中国学生的到来让美国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中国,激发了他们去中国亲身体验的热情,同时,中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文化与经贸关系是美国学生选择去中国留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美国学生都知道中国代表着经济上的未来,所以很多学生希望学习中国,体验中国文化,为将来从事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做好准备”。

     

        近几年来,为推动美国学生了解中国,美国政府做足了功课。总统奥巴马2009年首次访华期间就宣布“十万强”计划,即美国政府计划用4年时间将留华学习人数提高到10万人。当时,根据《门户开放》数据显示,从美国务卿希拉里2010年5月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十万强计划”到2011年底,前往中国的美国留学生为1.46万人,同比增长将近4.9%。可是2011年至2012年,虽然美国留学生赴华人数提高到1.49万人,但增长率却下降到2%。而要实现奥巴马承诺的4年达到10万人的计划,美国每年来华学生人数不能低于2.5万名。正是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务院于2013年1月24日成立基金会,作为落实“十万强”计划的撒手锏。基金会通过募集来自企业、民间机构和慈善家的资金,为美国学生学习汉语以及前往中国学习提供支持。到2014年7月10日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全体会议召开时,“十万强”基金会宣布,超过10万名美国学生在2010年—2014年间跨过太平洋来到中国学习。

     

        其实,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美国学者开始从战略高度看待教育交流。美国著名智库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所长戴博表示,鉴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培养一批在不同行业、能够说中文并且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事关“美国国家利益”。他说:“除非我们能够以中国的方式了解中国,否则我们无法清楚、有效、充分地对中国做出回应”。由此可见,美国政府下大力气推动,实为对美国青年一代的战略投资。正如希拉里所说,“十万强”基金会是美国推出的永久性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不仅专注于2014年底之前的10万美国学生留学中国的目标,而且还将继续加强中美学生在未来的教育交流。显然,美国政府期望“十万强”计划为美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人才。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一直积极推动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今年在华盛顿,中方宣布启动“百千万计划”,未来5年邀请100名美国青年领袖访华游学;促成双方各1000名优秀大学生到对方一流高校研学;每年公派1万人赴美学习研修。除此之外,还继续实施中方“公派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