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至7%,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民生投入仍保持持续增长,其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实属不易。从辽宁省看,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大幅下滑,上半年GDP增速仅2.6%,但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却比上年同期增长18.3%。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民生维度。
观察上半年收入增长指标,北京、浙江、天津、福建、湖北、四川、云南、新疆、江西、河北、贵州、宁夏、青海的增速都超过了8%。一方面政策托底力度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等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收入分配改革加快推进,公务员工资改革正在破冰。一系列收入改革举措正在让收入持续增长有更多制度保障。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快于GDP增速。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同比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9700元,同比名义增长10.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缩小0.04。
收入的增长和更加公平的分配机制的建立,成为消费增长的动力源泉。当前消费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远高于7.0%的经济增速。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1850亿元,同比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727亿元,增长11.6%。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惠民生。经济不滑出底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滑出就业的底线。就业方面,从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看,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31个大城市城镇失业率基本保持在5.1%左右,与近几年基本一致,没有出现大的上升。与此同时,企业用工仍在增加,城镇新增就业已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以上。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民生指标成为亮点。其中,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增长令人瞩目——服务业是拉动就业最多的行业,上半年,创造就业最多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变化让GDP的增长更有质量,意味着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反过来,民生的改善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从趋势来看,民生领域既可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方向,也将成为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抓手。
第一,民生领域的市场有待充分发掘。长期以来,投资拉动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较多的民生欠账,但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发展积蓄了潜力。目前,我国的教育、医疗、棚改、养老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有很大缺憾,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比较落后,有十分巨大的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把发展重点转向这些领域。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需要抓住民生领域。相对于传统工业的粗放式增长来说,民生领域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的发展相对集约化。与此同时,藏富于民的发展方式也有利于启动我国的内需,使我国的经济结构趋于相对均衡。经济增长有了巨大的、坚实的民生基础,才能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第三,民生领域的发展将形成自身的良性共振,实现自身的内生增长。民生领域由于其巨大增长潜力而吸引着诸多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注入,同时,这些行业也在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更高的收入。
目前,我们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期,主要矛盾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贫富差距、教育、环保等民生领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我们还将实现“三个1亿人”的目标,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正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