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

    应用人才培养需要工程师文化

    作者:吴松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8日 14版)
    CFP

        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现代制造业大国,现代制造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工程师,而工程师的成长离不开工程师文化的熏陶和培养。

     

        工程师是人类工程活动的主角。而目前基于应试教育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轻伦理、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责任等,这些弊端严重制约着工程师培养的质量。

     

        传统观点认为,工程师是指在工程学某个领域持有专业性学位或具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人士。这一传统认知使得人们常常将工程师素质简单等同于专业技能,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小工程观”。这与当今时代对工程师素质的要求相距甚远。二十世纪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工程教育的新思想——“大工程观”。他认为,工程不再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含义,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理念,他主张工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实践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曾对21世纪的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可简单归纳为三个方面: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背景与多方面能力、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工程师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师文化是培养合格工程师所需理念与精神的综合。它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工程师担负着为人类社会创造更美好生活的重任,这要求其对自身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作出正确的选择。工程师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不能仅仅是为了赚钱谋利,更应该是为了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

     

        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人文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体现,对工程师而言,大到一架飞机,小到一颗螺丝钉,其设计和生产的产品都是为人服务的,必须将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今天,工程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更要为增加人类福祉作贡献。因此,工程教育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工程师培养全过程。

     

        严谨务实的敬业精神。工程活动和过程具有客观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工程师具有严谨务实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同时,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细节决定着成败,一个工程项目从系统设计、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到实际投产,工程师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任何粗心马虎都会影响全局,甚至会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造成伤害,对企业和国家造成损失。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创新是工程的本质要求,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工程是通过造物活动创造出一个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古今中外的优秀工程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芒。但不容否认,工程建设因缺少个性和创新而导致的平庸化、雷同化现象普遍存在。面对复杂多变、难题丛生的工程环境,工程师要具有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执着品质。

     

        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任何工程活动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工程的设计、施工、使用都应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进行,这就是工程理性。工程师在面临工程问题时,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工程师在实践中应对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权威不迷信、不盲从、不附和。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工程师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内在本性。事实上,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创新的过程,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理性精神是工程师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师必备之素质。

     

        保护环境、关爱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工程师肩负着保护环境、关爱人类的重任。科学技术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既可创造财富,也会产生危害。因此工程师必须对科技成果做出人道的、明智的判断和选择。这就要求工程师能将自然科学融入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伦理、哲学、社会学甚至是宗教学的思考。爱因斯坦曾教育学生,如果想使自己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只懂得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之上的奋斗目标,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成果会造福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如何打造工程师文化

     

        无论从“大工程观”还是从中国工程教育的实际来看,合格工程师的培养都离不开工程师文化的熏陶。高等工科院校应积极建设工程师文化,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一线卓越工程师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冯友兰曾说,大学里有两门课,一门课教人做人,一门课教人做事。高等工科院校培养的工程师尽管需要具备很多综合素质,但简而言之,就是要具备做人所需的“厚德”和做事所需的“精技”,“厚德精技”是工程师文化的内核。

     

        工程问题常常是错综复杂的,要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要求工程师博学多识,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校矫正学科设置偏狭的现状,做到理工与人文的相对平衡。2004年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世界工程师大会上,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改革,一是高等工科院校要拓宽并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二是高校要向未来工程师灌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三是高等工程教育中人文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知识相结合,注重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只有以“大工程观”引领课程建设,工程师文化才能拥有肥田沃土。(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