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气势磅礴;千峰万壑,雄姿勃发。扑进革命老区山西省武乡县的怀抱,瞻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品读八路军文化园,游览游击战体验园,观看大型实景剧《太行山》,寻访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和砖壁村……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不禁豪情激荡,热血沸腾。中共武乡县委书记胡坚深情地说:“八路军总部先后5次进驻武乡,这里‘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太行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武乡人民正凭着战争年代的那么一种干劲儿和热情,万众一心,建设‘实力武乡、富裕武乡、宜居武乡、幸福武乡、美丽武乡’。”
行走在武乡的山水之间,似乎在浏览“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在绿树丛中的王家峪村,聆听着《红星杨之歌》,来到朱德总司令的旧居,见房里陈列着他当年使用过的床铺、桌椅、电话、煤油灯等,一切简朴有序。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纪念馆讲解员任娜伟介绍:“八路军总部曾长期在此驻扎,因此这里被称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心脏’。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辉煌的胜利,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现在,来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仰望着朱德总司令跨马远眺的照片,领略他老人家那‘决胜千里’的雄伟气魄,思索着如何继承传统、吸纳魂魄,建设好今天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山风猎猎,似见旌旗飞扬;群峰巍巍,仍闻炮声雷鸣。站在长乐村战斗纪念碑前,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副馆长魏菊仙说:“当年,在八路军总部的指挥下,我军以游击战、运动战打击日军。侦察排战士将日军引到长乐村后,埋伏在周围的八路军把他们夹拢起来,谷口、沟内、山坡上一齐响起了枪声,子弹、炮弹、手榴弹如急风暴雨,日军被截成数段,乱作一团。此次战斗,共歼灭日军2200多人,缴获战马600余匹。此后又乘胜追击,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九路围攻’,收复了多座县城,巩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现在,昔日的战地旧貌换新颜,以红色文化构筑红色旅游业,坚持文旅搭台、经济唱戏,让旅游产业渐成支柱产业,让历经战火洗礼的革命老区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全国知名文化产业基地。”
登临板山主峰,见群峰险峻雄奇,山崖壁立千仞,当年的碉堡犹在,弹痕深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说:“黄崖洞曾是八路军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1941年11月,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兵分多路攻击黄崖洞,八路军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英勇抗击,连续激战八昼夜,击退日军11次进攻,谱写了撼人心魄的壮烈史诗。如今,这座英雄的山已成为旅游胜地,这片血染的土地正续写着新的传奇!”
砖壁村三面临崖,八路军总部曾四进这里,百团大战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郝雪廷说:“1939年夏,日军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疯狂围剿八路军。我军以100多个团的兵力,粉碎了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拔掉了敌人的碉堡、据点,炸毁了铁路、桥梁、公路,切断了日寇在华北各交通线。在这场经历了1824次战斗的百团大战中,毙伤日伪2.58万人,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如今,这里的人们继承先辈的精神,使过去的旧窑洞变成了今天的小洋楼,让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如今宽阔的柏油路,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处处生机勃发。”
寻访昔日的战地,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人民是克敌制胜的坚强后盾。面对日寇的围剿,当地人民群众组织的武工队、自卫队、敢死队分布在村村落落。大有乡李峪村正在修建“地雷大王纪念馆”,村党支部书记王竹红说:“我村的王来法发明了母子雷、梅花雷、吊雷、滚雷、水雷等,带领民兵大摆地雷阵,炸得鬼子魂飞胆破。各地开展起‘王来法爆炸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在武乡,像王来法这样的民间英雄数不胜数。老百姓抬担架、救伤员、站岗放哨、送水送粮、缝衣做鞋、当交通员,筑成了铜墙铁壁。八路军从进太行时的3.6万人发展壮大到102万大军。当时不足14万人的武乡,就有9万多人参加各类抗日团体。”中共武乡县委书记胡坚说,“抗战烽火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精神,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我们从太行精神中不断汲取精神动力,开拓进取,决心把武乡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李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