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

    最美基层干部

    “沙”里刨出致富路

    ——“治沙书记”董福财(下)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8日 04版)

        出阿尔乡镇,行6公里水泥路,进村道北第二家,就是董福财家。当年下乡知青住过的青年点,屋顶上压着砖头,后房檐被两根木头支着,在周遭清一色新房包围下,格外“醒目”。风刮过庭院,环村的白杨林窸窣作响。董福财的爱人刘玉莲抹着眼泪说:“我们在这个屋子里住了40多年,晚上,听不到老董‘咣咣’敲腿的声音,我就睡不着。”

     

    第一时间修路

     

        北甸子村离阿尔乡镇有6公里远,十几年前因为没有路,村民进城,孩子上学,都饱受出行之苦。除了蹚过一片水泡子,还要爬过一座100多米高的沙丘,一绕就绕出五六公里。

     

        因为交通不畅,村外的东西送不进来,村里的东西运不出去,村民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种树之前,村里遍地流沙,好不容易铲出一条道,转眼就被流沙吞没了。董福财带人种了7年树,流沙终于被树锁住。第一时间,他就想到了修路。

     

        2002年秋,经过多次争取,阿尔乡镇通往北甸子村6公里村级公路正式立项,村子里一片欢腾。但施工方实地考察后,认为北甸子村沙土多,路基太软,不符合修路标准,不能施工。要夯出硬土地基,首先要搬走那100多米高的沙丘,填平那一大片水泡子,然后再用实土和石头把路基垫起来。村会计拨拉了多少遍算盘子,也还是摇头:村里的那点积蓄,一件事也干不成。正在懊恼的当口,董福财说话了:“咱没钱,但咱不是有人吗?”

     

        董福财第一个牵出自家的两匹马,一挂马车,向几公里外的大沙坨子进军。村民们知道这是好事,都赶出自家马车。整整两个月时间,村民们装土、拉沙,填水泡子,搬沙坨子,起早贪黑。鱼贯而行的马车,人们口中不断喷出的热气,让那个冬天的北甸子村变得热气腾腾。

     

        施工方再次来考察时,看到那么巨大的沙丘消失了,都十分惊讶。2003年,修路工程正式启动;当年8月,这条路全线贯通。

     

    豁出老脸跑贷款

     

        村里的路通了,董福财又想到了另一条“路”,那就是让村民快速走上“致富路”。

     

        阿尔乡镇位于辽宁和内蒙古交界,蒙语的意思就是“水草丰美”的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这沙化地,还是要发展畜牧业。”和班子成员商量后,董福财确定了北甸子村的发展规划。

     

        养牛大户王辉,现有45间牛舍,存栏300头牛,是阿尔乡镇的“养牛大王”。说起自己的养牛经历,王辉给记者讲了他和董福财“董叔”贷款的辛酸往事。

     

        ——那一年,我父亲去世了。送走父亲,养家糊口的担子就落到了我肩上。“你家以前养过牛,你就搞养殖吧,叔帮你!”我当时嘴上答应着,可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因为我一没技术、二没经验,可董叔说到做到,隔三贫五就背着干粮和水,领我到周边乡镇甚至内蒙古找养牛大户请教,一天走百八十里地是常事儿。

     

        ——好不容易把技术学到手了,当我准备买牛盖牛舍的时候,却发现至少需要10万块钱。我借遍了所有亲戚,也不过凑了两万多。“贷款,我给你担保!”这时,董叔又出现了。今儿个去这儿,明个儿去那儿,到处跟人说好话、赔笑脸,还总碰钉子。有一次,俩人又吃了闭门羹后,我实在挺不住了,就说:“董叔,拉倒吧,不贷了!”可换来的却是董叔一通臭骂:“你个软蛋!”年轻气盛的我第一次和董叔吵了起来。

     

        ——争吵后第二天,董叔像啥也没发生一样,领我继续跑贷款。半个月后,8万元贷款到手了,那晚,董叔亲自下厨,我们俩都有点喝多了,躺在董叔家炕上闲聊。“辉啊,你叔这辈子没跟谁低三下四说过小话儿,这回可真是豁出老脸啦,以后就看你的啦!”听着董叔迷迷糊糊地说,我的眼泪当即就下来了。

     

    “老董就是‘一根筋’”

     

        “前几天,我到董书记家,见老嫂子正在整理老董衣物,我一眼就看见了那件灰格夹克,那衣服老董经常穿。嫂子告诉我,这夹克老董起码穿了15年。”从董福财手里接过村书记重担的邢守龙,谈起董福财来,总是感叹不已。

     

        村里有位老人叫秦宝英,今年66岁。年轻时丈夫去世,后来三个孩子也因为生病和发生意外事故,先后离她而去。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老人得了癫痫病,生活非常困难。“那年春节前,秦大姐来到老董家时,恰好我在。”邢守龙告诉记者,她本意是想让村里帮一把,可那时候的村里也没有钱。老董把老伴拉到另个屋,不一会儿,拿着300块钱回来了,递到秦大姐手中,还嘱咐她有难处一定得找他。“等秦大姐走了,老嫂子进屋,眼睛是红的,我问这是咋回事?她告诉我,全家就这300块钱,还指望这钱过年呢。”

     

        “咱家老董就是‘一根筋’。你说他有能耐吧,把自己家日子过成这样;你说他没能耐吧,他还真能把全村人拧成一股绳。”每每谈起丈夫,刘玉莲心里总是充满了矛盾,但她说:“咱家老董当村干部心里没‘鬼’,在村民面前没‘短’处,干工作理直气壮,村民也信服。”

     

        董福财去世后,村民们把他带领大家修的那6公里路叫作“董福财路”。  (本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