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对于我们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性特征,心无旁骛地继续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所谓战略定力,是在把握大势前提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而应具备的宽阔视野、战略睿智和坚定沉着的行动能力,是基于全局性根本性和长久性的稳定优势和实力。
习总书记反复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在经济新常态下,唯有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我们才能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习总书记强调保持战略定力,首先在于对国内外大势的尖锐洞察和敏锐判断。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出改革良方,就必须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蹄疾而步稳地推进各项改革。同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的坚定执行力和决策力。
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落脚点要体现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来。新常态下,从国内外大势分析,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格局没有变,新常态蕴含新机遇,必须以变应变,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对此,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核心在于变。应对经济新问题,落实求变新路径,在求新、求进、求突破中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告诉我们,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同时,经济运行中一些积极变化正在不断累积,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因此,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不必计较一日之短长,更不要心猿意马、患得患失,而是要从新常态视角认清发展大局,保持定力、正视困难、主动作为。
“变则通”,变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经济大势瞬息万变,顺应潮流才是发展之道。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是一篇必须做好的大文章,也是破解新常态下各种矛盾和问题、走出发展困局的“钥匙”。在这一系列变局面前,唯有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抓住“四化”所蕴含和催生的各种机遇,坚实地推进改革,才能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进一步打下坚实基础。
变,除了有推陈出新的勇气,还要有冷静的头脑以及远见卓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深谋远虑,也为我国经济变中求进营造了良好环境、创造了新的机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激发形成的强大市场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亿万人民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力量,形成了推进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稳定增长的有力保障。“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齐头并进,正在大大拓展和优化我国经济空间布局,形成内外统筹、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良性发展格局。
面对新的挑战与新的历史机遇,如果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抱残守缺,必然是要么固步自封,要么蹈常袭故,导致“煮熟的鸭子给飞了”。相反,如果以变应变,善于在变中求新、求进、求突破,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以前瞻的眼光,未雨而绸缪,就一定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使改革创新成为触发中国经济打开灿烂新空间的强大动力。
(据新华社北京7月26日新媒体专电 原载于2015年第30期《瞭望》新闻周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