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6日 星期日

    光明情结

    一位胸怀宽广的朋友

    作者:杜永道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6日 08版)

        几年前的一个上午,正在办公室忙碌,忽然响起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光明日报的编辑打来电话,问一个语言文字问题,说是从教育部得知我的电话号码的。

        近些年,我在几份报纸上回答语言文字问题,也时常接到询问电话,已然习惯了。答复几次后,时或发现《光明日报》上的语文舛误,略作分析,用电子邮件发出,多在其内刊《新闻研究》登出。

        时间久了,相知渐深,报社邀我讲标点符号用法。我如约而至,总编辑何东平先跟我聊了会儿,他还亲自听讲。开讲前,主持人说:“30年前请叶圣陶来讲标点符号用法,今天请杜永道先生讲标点符号用法,我们对此一直很重视……”我深感荣幸,也意识到责任重大。大厅里座无虚席,编辑们聚精会神谛听,不时发问,我当场作答。前后提问达三十余次。几年来去一些中央部委、媒体讲课,从未遇到求知欲如此旺盛的听众。之后,《新闻研究》出了专辑,登载了我的讲稿。

        这不是我跟光明日报的初次接触。

        大约10年前,光明网来电话询问语文问题,后又把网友提问发给我。问题日益增多,便约请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晁继周及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张书岩等一起作答。提问网友不仅有国内的,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外的。最后,当时的光明网总裁张碧涌将这些答复结集成一本书,叫《网友问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书中共有365条问答。书刚到网站,报社各部门纷纷索取,几百本书转眼罄尽,足见该报同人对语言文字问题的重视。

        这也不是我跟光明日报的初次接触。

        上世纪90年代,阅西方文学史,发现曹雪芹跟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卢梭是同时代人。曹雪芹约生活于1715至1764年,卢梭则生于1712年,殁于1778年。也就是说,当东方的曹雪芹拖着长辫子在昏暗的油灯下手握羊毫笔一字字撰写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时,西方的卢梭也正在用鹅毛笔疾书骇世惊俗的《忏悔录》。便撰一文,将《红楼梦》跟《忏悔录》作了些对比分析。文章寄给某著名大报,被退回。换了个信封寄给光明日报,大约半月后刊出,而且安排在显要位置,标题字号颇大。朋友们读后,纷纷跟我交流,令我获益良多。假如没有光明日报“慧眼识珠”,稿子不会这么快面世。每忆及此事,总是感念不已。拙文后来收入笔者散文集《北京城里的“北”》。

        这仍不是我跟光明日报的初次接触。

        我跟它的初次接触,是在20世纪60年代。

        那会儿我在北京景山学校上中学。当时有个很出名的淘粪工人时传祥,受到刘少奇主席接见。为了学习淘粪师傅“脏了我一个,干净无数人”的精神,学校组织我们参加清洁工人劳动。老师挑选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学生跟着师傅们背粪桶,其他同学干些辅助性的活儿。我跟几位同学分配去清理粪池。粪池很大,有两三丈宽,五六丈长,半人多深。任务是用铁锹铲起池底淤积物,倒在池沿儿,再由其他人运走。这些淤积物是泥和粪的混合物,池底叠压甚多,四壁也有。池内泛着一股臭气。大家都卖力干活儿,没人说话。我虽特地穿着旧衣裳,也不愿碰触池壁。用铁锨铲起淤泥往池沿儿上扣的时候,尽量闪避着,动作不免走形。但我发现,工人师傅都很自然,专心致志劳作,即使身体蹭着池壁,也全不在意。

        劳动之后,老师在作文课上让大家写感受,题目自拟。我琢磨,阐述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伟大、学生参加劳动的必要性等,似流于常谈,很难写好。不如采取朴素的手法,直接表述劳动中的真实感受,或许更有特色和说服力。于是把清理污物时的心理活动叙述出来,命题为《劳动小记》。

        老师从全年级三个班的学生作文中选出若干送到光明日报,报社《东风》副刊选登了两篇,其中之一即我的文章,题目改成《掏粪》。

        这件事对我这个中学生触动甚大。因为当时在师生眼中,《光明日报》是天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能在这样的大报上发表文章,是极难得、极荣幸的事。当然,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给了我巨大鼓舞和自信。可以说,《光明日报》帮我推开了一扇通向写作的大门……

        十余年来,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几张报纸上回答群众的语言文字问题。提问者远及欧洲、北美。一位美国读者来信道,对他来说,我撰稿的《语文信箱》,是他读《人民日报》(海外版)时的“头条”。所答问题,多是读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时常遇到的。因此将这些答问编纂成书后,受到欢迎,至今畅销,书名为《缺失的语文课》。一百多年前,创制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一个中国人卢戆章曾说:“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此后,中国的语文工作者一直秉持“为民服务”的理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轰轰烈烈的语文运动,始终浸透着“为民服务”的思想。“为民服务”宜看作新时代语文工作的总指针

        笔者将上述想法写进介绍拙著的文章,寄给报社。编辑将题目易为《“小工作”里有“大思想”》后,刊发于2012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此文见报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今后将沿着这条路勉力前行。

        在半个世纪与光明日报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受到,虽然编辑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报纸始终是一位具有海纳百川般宽广胸襟的真诚的朋友。

        前不久,我在《光明日报》《作品》版发表了散文《北京胡同小景》。其中说,唤起久居闾巷的人们迁离时对胡同无尽回忆和深切眷恋的,是一些寻常小事:

        只要在胡同里骑车,后座东西滑下来,立马听见:“嘿,掉东西喽!”隆冬疾风,吹落帽子,下车去捡,耳畔往往有人提醒:“帽檐儿朝后戴,就不掉了。”见一家门口的信箱挺大,也想做一个。正端详,主人出来,笑嘻嘻地说:“特好使。您要有料,我帮您做……”

        对广大读者、作者来说,光明日报常常做的,不正是一些有如胡同嘉言懿行般的,看似普通却暖人心田,长久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小事”吗?

        (作者杜永道为《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