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6日 星期日

    影展速览

    观看时代的面孔

    ——时代的肖像:姜健、江融肖像摄影作品联展

    作者:郑宇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6日 09版)
    《孤儿档案》 姜 健
    《主人》 姜 健
    《筑城者》 姜 健
    《我联合国人民》 江 融
    《我土著人民》 江 融
    《我中国人民》 江 融

        7月20日,“时代的肖像——姜健、江融肖像摄影作品联展”在中国摄影画廊开幕。展览展出了姜健的《主人》《孤儿档案》《筑城者》系列,以及江融的《我联合国人民》《我土著人民》《我中国人民》系列,共13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虽是摄影家20余载的重要积累和广为传播的代表作,但此番两人联手、集大成的展示,不仅让观者充分体会到人像摄影的无限可能和魅力,更通过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肖像,体会人性意识和社会变迁,感受摄影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

        姜健是“具有强烈的肖像意识”的摄影家,1990年前后的十多年里,他访遍河南农村,为当地农民在他们自己的家中拍摄了一系列环境肖像,留下了一个有关改革开放后,中国北方农民“生存状态、精神面貌、服饰和家居”的庞大而丰富的视觉样本。《主人》系列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解读,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的经典文本。

        《孤儿档案》的叙述方式则像是一个被故意拉长的时间过程。孩子的成长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总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但姜健从2004年起通过反复回访拍摄,将12位孤儿十年的生命过程视觉化,逼迫观众直面这个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成长现状。

        在《筑城者》系列中,姜健采用了一种影像叠加的修辞方式,这些在影像中模糊不清的、来自农村的建筑工人和他们背井离乡在城市中所建造的项目只有一种劳动关系,而无消费关系,但这些建造建筑的劳动者又常常被建筑的消费者所忽视,甚至歧视。一种不合理的劳动关系和隐形的社会矛盾在照片中获得视觉化。

        江融的作品都采用一种历时性的创作方式,但在画面的经营上,特别是在《我联合国人民》和《我土著人民》两个系列中,所采用的则是肖像创作上经典的用光和构图语言。从2004年起的五六年时间里,江融拍摄了一起在联合国工作的同事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部族、不同传统和不同风俗的土著人群体。这些作品呈现出丰富而鲜艳的色彩、精致的细节、饱满的情绪。作品标题中所出现的“我”和“人民”等用词,更进一步点明了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相互认同以及彼此无间的交流。这样的一种美丽画面所喻示的正是大多数人对未来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当然,对中国的观众而言,感觉更为亲切的还是《我中国人民》系列。在2008年至2011年间,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的江融多次回国,跨越十多个省份,踏上了追寻家族源头的旅程,最终如愿以偿地找到了“江”姓发展的来龙去脉。在寻根的路上,在中国的农村和城镇里,他拍摄了一系列陌生人的肖像,最终积累出了这组《我中国人民》。这些普通人的面孔可能并不那么“完美”,却一样美丽。

        策展人施瀚涛在本次展览的策展手记中写道:“通过两位摄影家多年来所积累下的这些‘时代的肖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异常丰富和复杂的现实世界。这些面孔上不仅刻画着各不相同的人生故事,同时还包括了这些个体的人生经历背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潮。因此,肖像创作既是一种对人的关注,更是以对人的关注为基础的对时代和社会的描述和展现。”(郑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