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被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主席半个世纪前的话语至今仍在我们耳旁回响。当年,党中央、中央军委毅然决定,组建中国地地导弹第一营。3年后,大漠深处炸响一声惊雷——作战部队第一枚地地战略导弹发射成功!这枚导弹打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胆气,被誉为“争气弹”;这支部队也被誉为“东风第一枝”,寓意着我战略导弹部队迎来发展的春天。
今天,当年的“第一枝”已发展壮大成镇国“第一旅”——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几十年来,官兵们始终发扬“争气精神”,锻造出硬气无比、底气十足的大国长剑。
“东风人”的精神图腾
“如今回味那段创业史,依然令人心潮澎湃。”说起该旅的光荣历史,旅政委文青有些激动。
1957年底,一支导弹专业训练机构——炮兵教导大队在北京长辛店成立,迈出我国导弹部队组建的第一步。
1959年7月,中国第一支地地导弹营正式成立,这是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的源头。这支部队的成长壮大倾注了一代元戎的心血,多名开国元帅和将军纷纷来到这里视察。就在那一年金秋,中国导弹第一营悄然离京奔赴戈壁。从此,“东风第一枝”成为这支部队的象征和骄傲,角逐世界成为一代代“东风人”的精神图腾。
那时候的导弹兵,是从全军百里挑一选出来的,政治上绝对可靠,文化上是清一色的“秀才兵”。地地导弹第一营组建之初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官兵们抱着为党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信念,白手起家,用白铁皮敲成训练模型,用纸盒子当发射台,用麻绳当作电缆线,在近乎原始的条件下,驱动着导弹事业铿锵前行。这支部队组建3年多时间,就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地地导弹,开创了共和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通天之路。
多年之后,这支神秘之旅撩开帷幕,携洲际导弹首次亮相天安门,参加国庆35周年大阅兵。当隆隆的导弹战车载着镇国重器登场时,世界为之震惊。英国《泰晤士报》称:“中国第一次将她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她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
那年,这支导弹部队正式改为战略导弹旅。从“东风第一枝”到镇国之旅,部队历经6次移防、4次转隶、3次转型,党指向哪里就开向哪里、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一次行动迟疑、没有一人落伍掉队。
“要打败强敌,必成为强手”
“祖国轻易不用咱,用咱就是出重拳”,这句导弹旅官兵原创的歌词,揭示出洲际战略导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唱出了导弹兵的豪情与豪迈。
今天,面对“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这支掌握着国家“王牌”“底牌”的洲际导弹旅官兵,头脑更加清醒——“要打败强敌,必成为强手”,他们“用训练的极致去实现手中武器的一切可能”。
那年秋天,部队按照全天候准备、发射要求,执行实弹发射任务。一次发射挑战多个“首次”是个崭新课题。就在发射的关键时刻,天公再出难题,狂风骤起,大雨滂沱。“雨这么大,导弹能不能按时发射?”远在北京指挥大厅的第二炮兵首长颇为担心。“报告首长,能!”现场指挥员的回答斩钉截铁。导弹一发冲天,精确摧毁目标,成功突破多个训练“禁区”,刷新五项纪录。
每一次武器的更新换代,都是一次系统升级、大脑换芯。洲际导弹系统庞大、结构复杂,包括几十个专业门类,涉及10多个学科领域。可以说,一枚导弹就是一所“大学”,在这所“大学”,官兵要拿到“毕业证”并不容易。有个训练科目叫“跑三路”,指的是默背导弹电路、气路、液路图及原理,“跑通”一张中等难度的图纸,相当于熟记一座省会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车路线,这样的图,旅里每个专业号手都能默背几十张,甚至上百张。
水彩笔画出的“最美太阳”
当兵到这个导弹旅,就走进了“周边山连山、头顶一线天”的世界。冬季,十天半月难见太阳踪影;夏季,每天也只能有两个多小时见到阳光。中士梁显刚清晰记得,第一缕阳光会照在饭堂墙壁的第9块瓷砖上,最后一缕会从窗户下沿慢慢隐去。
在导弹阵地里,担负阵地值班的官兵更是一丝阳光也见不到。官兵把手表换成24小时制的闹钟,用水彩笔画出一个红彤彤的太阳,每天清晨准时“升”起在战斗岗位。每一个到过导弹阵地的人,无不对这轮“最美太阳”肃然起敬。
战士陈健入伍后第一次上岗值勤,营长带他来到操作岗位前。几米宽的平台,一排密密麻麻的指示灯,这便是无数“国宝卫士”坚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战位。“别小看这几米,守好它就是守好了大国‘核心’,守住了万家安宁!”营长一席话,让陈健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那天夜里,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忠诚,是身陷囹圄、面对酷刑的坚贞不屈;是一声令下、万箭齐发的大军涌动;更是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地默默坚守。”
(本报记者 尚文超 本报特约记者 蔡瑞金 本报通讯员 曹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