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5日 星期六

    美丽乡村建设

    巴山蜀水间的新村图景

    ——四川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5日 02版)
    ①沙坝村合作社的肉牛养殖场。
    ②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商讨本村发展大计。
    ③沙坝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均为资料照片

        村前,湔江蜿蜒流过,山水相依;地里,串串猕猴桃挂满枝头,果香四溢;养殖场里,只只生态土鸡欢快啄食;安置点里,羌楼巍峨,户户整洁宽敞特色鲜明——这是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沙坝村的夏日即景。

     

        这几年,四川坚持全域规划、全程建设产村相融的幸福美丽新村,探索走出一条整村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新建、改造与保护相结合,新村建设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由点向面的突破。

     

    将扶贫解困孕育在新村建设中

     

        在革命老区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凤凰包村,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但在一年前,凤凰包村大部分村民还居住在危旧土坯房里,道路没硬化,无产业,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从贫穷村到“世外桃源”的变化,是四川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城乡扶贫济困的缩影。

     

        在秦巴山区推进“巴山新居”,凉山彝区推进“彝家新寨”建设,藏区推进“藏区新居”建设,在四川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四川优先帮助最贫困的村和农户建房,不落下一村一户。目前,巴山新居建设累计投入68.9亿元,建成4.7万余户,藏区新居建成2万户,彝家新寨建成1万余户。

     

        四川将农村危房改造、旧村改造作为百万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改造中长期规划,统筹实施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农村危房改造,分期分批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去年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62.5亿元,开工建设52.1万户,竣工36.99万户。全省已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3.27万个,涉及农户321.6万户,整体改变了农村过去的落后形象。

     

        与住房建设同步推进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统筹推进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电气通信网络综合配套,加快农村生产生活基础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去年省级财政预算投入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21亿元,总投入199亿元,硬化农村道路12.68万公里,建设农田水利渠系22.14万公里。同时,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1.46万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1.12%。地方财政专门配套每个村5万元的运行管理费。

     

    实施产业提升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

     

        四川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新村,吸引人的不仅是一幢幢上档次的新房,还有观光果园,一畦畦栽满果蔬的土地。黎明村党支部副书记程波介绍,将利用村子交通的便利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办特色农家乐、乡村酒店,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是四川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四川依托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和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连片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去年,全省完成2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提升,建成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360万亩,连片发展种植业8521万亩、规模养殖户3.93万户。

     

        四川出台《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实施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现代农业基地景区化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去年四川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340亿元、增长28.2%,全省4.7万个行政村中靠发展乡村旅游致富的有3500个村,带动1000余万农民增收。

     

        丹棱县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不断发展以水果为主的“果桑茶林”四大特色产业,推行“一业一园”“小业主、大园区”模式,特色产业面积占农地面积的85%。截至目前,四川已建成现代农业基地3000多万亩、规模养殖场40多万个,发展龙头企业8500家,特别是培育家庭农场13873家、比2013年翻了一番,组建农民合作社47329个、带动全省43%的农户。

     

    让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

     

        走入四川农村,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垃圾围村现象不再。这得益于四川实施美丽乡村新面貌计划,推进新村净化。

     

        四川推广“微田园”建设经验,推进新村美化。在相对集中居住的民居规划预留菜地和绿地的空间,减少硬化和黑化面积,积极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茶园、小鱼池等庭园经济。同时,推进新村绿化,探索建立新村规划生态环境评价审查制度。

     

        成都市的柳街镇是农民的“诗乡”。该镇金龙村“泉水家园”里,诗歌爱好者在院落中建起了诗歌广场,远近的诗友们,每年都来这里赛诗。诗歌广场还成为坝坝电影和乡村文艺表演、村民健身、朋友聊天的好去处。

     

        四川在推进建新村的同时,还开展传统村落民居普查,编制保护规划,对符合保护条件的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进行保护和修缮,打造一批文化价值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村庄院落。截至2014年,该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6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84个。

     

        四川保护修缮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的古井、古树、塔楼、林盘等,引导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编写村史,记载重大事件、历史人物、乡土故事,弘扬优良传统,汇聚正能量;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文艺表演、广播电视、体育健身、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和文化项目,开展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创建活动,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从社情民调中心数据看,94%的群众对文化院坝的功能发挥满意、91%的群众对开展的活动满意。传统的四川耕读文化与现代文化得到了包容并蓄,共同发展。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