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云白,草绿,水清,又到高原最美时。
青海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400亿立方米左右,清清水流记载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近10年的辉煌成就。
顶层设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世纪中期以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大面积持续退化,流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源头产水量减少、草原鼠害猖獗、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状况、筑牢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屏障,2005年,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22项工程,规划总投资75.07亿元,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格尔木市共4州16县1市的70个乡镇,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
自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各族干部群众克服种种困难,累计完成投资76.5亿元,一期工程重点保护和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三江源地区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生态立省,对三江源不考核GDP
三江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青海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从2006年起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而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
2010年,青海省先行先试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印发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和《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确定了11项生态补偿政策,先后启动实施了农牧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补偿、草畜平衡等,下达补偿资金22.47亿元。
为了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牧民群众,确保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青海省先后拿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56亿元、土地购置费7721万元,加强生态移民社区供排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省政府设立了生态移民创业扶持资金,安排项目16个,吸纳生态移民劳动力1683名,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
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青海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先后开展生态保护科研及应用推广项目96项,其中“三江源湿地变化与修复技术研究”和“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多重效益,生态建设改变三江源
生态保护和建设带给三江源地区的是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
在生态环境方面,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6.32%提高到2012年的7.01%,荒漠化面积净减少95平方公里;与2004年相比,三大江河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优质清洁水。同时,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藏羚羊、藏野驴、岩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植物种群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
对生态建设成效感受最深的,是三江源地区的农牧民。7万多农牧民彻底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4.5万户农牧民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电源,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一系列强牧、惠牧、富民政策的实施,使农牧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有力增进了藏区各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