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不仅迫切需要把我国从一个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转变为具有强劲文化创新能力的、现代化的文化强国,还需要创造性地提升我们的文化传播能力。
创新对外文化传播必须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现实,提炼出贴切描述中国道路、反映中国力量、表达中国精神的中国话语。有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是参与国际对话的前提。在开展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相互合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有自觉而清晰的中国文化表达。
文化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成活动的现象。要准确传播我们的文化,就必须客观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表达中国文化的话语方式,必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话语都不是天生就具有普遍的世界影响力,西方所谓“普世的话语”本质上也是地方性知识的表达,其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是他们建构话语霸权的结果。现在,我们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就需要相应地说出自己的话语,这样才能成为自主自觉的文化创造者。
创新对外文化传播必须立足人民生活和历史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人间生活话语。要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回到作为文化基础的生活世界本身。一回到这些问题当中,大家就有了最基础也最具有共性的话语领域,人民的生活既充满差异、多样性和创造力,又容易相互同情甚至产生共鸣。
因此,要学会通过生活和日常的叙事,学会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和人民群众亲身经历的故事来描述,让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梦想,通过鲜活的生活叙事和行动故事显现其理念的光辉和理想的力量,从而打动世界人民的心扉。
创新对外传播也必须跟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步伐,要适时提出具有原创性和时代特征的话语议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民族文化的“再青春化”,讲述中国文化、中国话语,也应该在传统中创新。比如和谐价值观,就可以利用古代“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话语,重新审议现代治理问题。
话语的原创动力基于实践和生活本体,离开实践和生活本身就没有真正的创造。原创性的话语是否有生命力还取决于其是否面向未来,如果没有面向未来的视角就不可能有创新。原创性话题,就具有这种面向未来创新的表达力。我们需要设置有利于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话题,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掌握议题设置权和话语权;我们不能只是话语追随者,而是要成为自主的话语讨论参与者。自主的话语参与者,必须有设置话题和掌握话语标准的能力。
创新对外传播也必须对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足点上,锤炼出让世界能够理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话语。主张构建协和万邦、和谐世界的中国文化,并不是要与其他文化对立。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经济的互惠性质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而且作为第二大进口市场,仍然具有广阔前景。另外,近十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呈指数增长,直接惠及对象国的发展和就业。因此我们要抓住中国上升的窗口期,讲清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有利的道理,讲述世界能够理解并且从中感到鼓舞的话语。
因此,表达中国梦的中国话语,不仅是中国的话语,也应该是表达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话语。这种话语不仅是民族的,而且应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创新对外文化传播也必须重视用外语讲述中国话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即使在纯粹的话语形式层面,我们也应该注意话语的交互理解的可能性。与外国人讲话,表达我们的利益追求和看法,我们要使用外国人能够理解的说法或话语。讲述中国文化,不仅要讲中国话语,而且要讲能够打动世界的中国话语;不仅要学会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话语,我们还要学会用包括英、法、日、德等发达国家和亚非拉各发展中国家的外国语言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话语。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我们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们世界的界限。也可以说,我们话语的局限就是我们思维方式的局限。要创新话语体系,就必须转变或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的突破需要思维方式的突破。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树立大传播观,跳出内外有别的传播模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寻找和构建真诚而贴切地表达中国人民的希望与期盼的话语,并让这种话语表达与世界人民的希望与期盼相契合,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