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红旗街汪哆罗束村是个拥有几百户居民的村庄,村子不小,但寻找村民董凤田却相当容易。“村里就只有他家院里有国旗,你就奔国旗找吧,一准能找到。”进村一打听,村民们都这样说。果然,记者从村北头入村,穿过一片翠绿的玉米地,一座上空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小院映入记者的眼帘,那里就是董凤田的家。
叩响红色的大门,迎出来的正是小院的主人董凤田。他身材不高,皮肤黝黑,手上还拿着一只舀水的瓢,一看就是典型的庄稼汉子。“快进来,天气太热了,我正在给果树浇水呢,也给它们解解渴、降降温。”董凤田边说边让记者进到院内。踏入小院,记者顿时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湛蓝的天空下是一片青绿的果园,红砖红瓦的两间小屋对面是一个老式的压水井,院内的旗杆上一面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我的家就建在果园里,这根旗杆在我的小院里已经有18个年头了。”抬头望着鲜红的国旗,董凤田自豪地说。
每天清晨,伴着嘹亮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都会在董凤田的小院里冉冉升起。18年来,他每天用这种方式执着地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1983年,27岁的董凤田独自到兰州学习抻面,清晨要在北京转车,趁着两趟车的间隔时间,他到天安门广场去参观,正好赶上了当天的升旗仪式。“听着雄壮的国歌,看着神情庄重的观旗人群,凝望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看着国旗缓缓升起,让独自在外闯荡的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董凤田告诉记者,当年观看升旗仪式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自此之后,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经过十几年的闯荡和奋斗,头脑活泛的董凤田攒下不少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1998年,借着国家政策的春风,他又在汪哆罗束村承包了一块玉米地,改造成大棚种植油桃,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咱这好日子上哪找去。”抱着对国家的热爱,在建造房屋时,董凤田找来木杆,在院子里做了一根约6米高的旗杆,并买来了麻绳、铁环和国旗。于是,在每天的清晨,一个小小农家院、一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一名庄稼汉子,就成了村子里最特别的景色。18年来,董凤田一共用了40余面国旗。
种过大棚油桃,栽过李子和杏树,如今改造后的苹果采摘园和大棚葡萄效益更好。董凤田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他还供出了两个大学生。“儿子和女儿都特别支持我升国旗,全家都在时,老伴就是护旗手,儿女们在院子里列队,观看升旗仪式。”董凤田告诉记者,以前没有播放设备,每次升旗时,他都是一边升旗,一边唱国歌。如今儿子给买了播放器,还专门下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白天升旗,傍晚再降旗,董凤田风雨无阻,一天不落。“我这果园占地10亩,每天从早忙到晚。干活的时候,远远看见飘扬的国旗,就觉得更有劲了!”董凤田高兴地说。
(本报记者 毕玉才 通讯员 孙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