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国学动态

    国学需要理性繁荣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胜高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0日 16版)

        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学院主办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近日在陕西师大召开。来自全国54家高校与科研单位的110名学者,以问题为导向,就国学的学理、国学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国学的传播策略进行了深入研讨。

        国学的学理何在,是国学能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关键。傅刚以汉赋的起源及其文体的成立、王晖以西周辟雍的功能考辨、韩格平以元代古籍整理的研究、柏俊才以书院的发展为例,分析了国学研究的意义在于采用多维视角,对文学、史学、文献学等边缘领域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使国学研究不是对现有学科的重复,而是弥合学科分野之间的空白地带,对传统研究视角遮蔽之处进行全面审视,使得中国学术的间隙得以补益,这是国学学科得以建立的前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服务于当代社会,是理论界必须思考的重大命题。学者们认为,中国文化中个人、家庭、国家三位一体的传统,内可以形成价值共识消融社会分歧,外可以借助文化认知建构政治秩序,成为凝聚天下共识、促成区域合作的最大公约数。韩星从学统上分析了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认知进行新的诠释。常新具体分析了道德本体与涵养功夫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方式,强调了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改善社会风气的根本。张崇琛进一步以《礼记·曲礼》中做客的礼仪实践为例,认为道德观念必须借助于日常实践,才能形成君子人格,强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要将道德认知、价值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之中。

        大学如何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祁志祥、曾祥波、张洪兴、赵翔、李焕有等结合教学实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抱着客观严谨的态度,立足经史子集,避免流于空泛的说教,要做到见微知著、趣味当先、化繁就简、接住地气,才能培养出具有道德人格的现代公民。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能总结出中国文化对人类发展具有普适性的观念、对文明进程具有示范性的经验、对世界和平具有方向性的思考,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现代意识的中国文化课程体系。

        现在的中小学生将成为两个“一百年”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小学如何进行国学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承前启后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王友胜、魏美娟、张甲子、于涌等对传统蒙学读物、近十年来出版的中小学国学教材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教材要按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学理,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理性负责的态度进行编写,不必一哄而上,也不能陈陈相因,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高效、优质的课程体系,这样才会使得国学热而不盲目、广而不泛滥,少些形式,多些实效,少些偏执,多些理性。

        在两天的研讨中,与会学者认为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理总结,应着力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精神、观念与方法。了解国学,研究国学,传播国学,不是要因循守旧,而是要推陈出新,去芜存精,总结历史的经验,吸收前人的智慧,建构起适应中国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需求的中国文化新常态,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提供经验参照,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学理支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