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第一次正式比赛开始,RoboCup已经进行了19届。7月19日,RoboCup2015大会主席、RoboCup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大教授陈小平说:“本届大赛是RoboCup有史以来最具创新性的比赛。”
陈小平介绍,今年在比赛规则上有所改变。“机器人世界杯年年办,但每年的比赛都会综合考虑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增加新难度、更新规则。”陈小平举例说,比如在服务机器人的比赛中,原来大部分参赛队采用的都是人脸识别技术,“现在人脸识别的技术已经发展比较好,但姿态识别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我们在比赛中降低了人脸识别的分数,增加了姿态识别的分数”,这既是对实际应用要求的呼应,也是要“通过比赛推动前沿技术研究”。
本届大赛的另一个创新点,是在服务机器人的比赛中引入“服务机器人标准测试”系统进行裁判。这一系统是由中国科大与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和机构合作研发的,能对参赛的机器人进行定量、精准的打分。“我们在场地中安置12个摄像头,可以从12个方向观察机器人执行指令的速度、准确度和精度,并按照统一标准自动打分。”陈小平说,原来比赛主要靠裁判定性打分,“比如看机器人是否能完成拿杯子等任务,对机器人没有精确测量”,“因此,本届大赛的裁判数量也减少了”。
这一系统也将有望在服务机器人的制造过程中得到应用。“我们对工业机器人合格与否,有明确的定量检测标准,但对服务机器人一直没有。”陈小平说,希望通过这套标准的制定和系统的研发,能够判断服务机器人是否合格,进而实现工业量产。
本届大赛也首次对服务机器人的成本作出了规定。“我们首次对硬件成本提出了硬性规定,要求底层运动和感知系统的硬件不能超过15000人民币。”陈小平表示,这是对服务机器人,特别是家庭服务机器人低制造成本需求的呼应。
陈小平说:“除此之外,我们还将首次在机器人世界杯上举行高水平的产业峰会,在体验区让中国的中小学生和英国中小学生实时线上互动。”
比赛只是一个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比拼加强交流和学习,促进学科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培养更多人才。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各国竞争的焦点。陈小平说:“我们国家对机器人产业一直非常重视,希望通过举办这次大赛,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机器人科研的进步、标准的制定、产业的发展。”(本报合肥7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齐芳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