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书香

    东北大学:讲好校史故事 深植家国情怀

    作者:本报记者 邓晖 毕玉才 通讯员 王钰慧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0日 04版)
    东北大学校史剧大赛现场。资料照片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争不歇……”每年的12月9日,东北大学校园里都会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诵读校史长诗、红色经典,吟咏名篇名作,从《东北大学,我是你的守望者》《甲午殇》到《甘蔗林·青纱帐》《回延安》……一首首铿锵激越的诗歌在礼堂回荡,把同学们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深秋到隆冬,再从早春到盛夏,年复一年,东大“妙笔流声”诗歌朗诵大赛始终是校园里最火爆的文化体验。在与历史的同频共振中,一首首记述抗战故事的红色经典,像一束火把,映照出东大弦歌不辍的办学历程,更为今日学子思索“如何行路、往何处去”的人生问题提供了丰厚滋养。

     

        怎样才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书香校园?如何才能寻求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东大表达?诵诗词、演话剧,从讲好校史出发,东北大学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家国情怀的种子深植师生血脉。

     

    诵读经典,触及青年灵魂

     

        读的,不只是红色经典,更是能在结合东大历史脉络的基础上,触及青年灵魂、坚定学子信仰的本本著作。

     

        6月末,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场“与信仰对话”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会在东大校园里举行。在由《信仰》《爱国》《青春》三个篇章组成的诵读会上,《共产党宣言》《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13篇经典名篇走出课本,走进课堂,真正走入了现场师生的内心。

     

        隔着岁月的漫长时光,如今,白山黑水间的东大再传出这样追寻真理的琅琅书声,的确令人心醉。

     

        这是一所“为抗日而生的大学”。1935年12月9日,当远赴北京的东大师生作为游行队伍西路纵队的唯一主力,冲破手持大刀的军警包围,走上西直门大街,浓郁的家国情怀就从此与之血肉相连,对真理的追求也从此一刻不歇。

     

        “最开始,著作原文读起来都拗口,好多句子甚至都不明白含义;后来当真正将自己的情感、母校的历史和文字融合在一起,觉得这些讲话仿佛就变成了自己的话语,对其中的思想也读懂了,学透了。”朗诵者刘朋如此感慨。

     

        所有这些品读的功夫,在东大党委书记孙家学看来,都是为了牢记历史,在青年学子心中扎下爱国报国的种子。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也是东北大学最深厚的文化基因。讲述好东北大学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家国一体的爱国情、经邦济世的报国志和荣辱与共的兴国心。”孙家学说,东北大学最大的传统就是爱国,更有义务守护爱国主义这一传统文化的根基。

     

    多种形式,播种家国情怀

     

        舞台上,悠扬却感伤的音乐响起,一束追光打在了舞台中央的宋瑾知身上,这位70多年前的东北大学学生,如今早已白发苍苍。仿佛看见了昔日同窗,她扑倒在地,喃喃而语:“我一生曾为国耻哀哭,以灵魂献故土,我的知己,你们一定要来入梦……”台下,尽管隔着数十年的光阴,很多如今的东北大学学生却早已泣不成声。

     

        话剧结束后,同学们仍沉浸在话剧的沉重氛围中不愿离开。“平时说到‘勿忘国耻’,总觉得距离遥远。但看到母校由于地处沈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最早踏上流亡之路的悲怆历史,的确给人一种切肤之痛!”董丹丹同学说。

     

        近年来,东北大学不仅用吟诵红色经典涤荡学子的心灵,更在书香校园的立体式构建中讲述着东北大学爱国爱乡、与民族同向同行的故事。

     

        作为最受欢迎的文化形式之一,校史剧在工科特色浓郁的东北大学引发了学子追思历史、品读红色经典的热潮,更点燃了他们强国兴邦的激情。《呐喊北平》《一腔热忱东大魂》……一部部以校史为题材的话剧、舞台剧陆续上演,无论是剧中苗可秀等抗日志士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还是男女主角间在抗战年代荡气回肠的爱情,无一不使学子们体味到东北大学90余年厚重的历史底蕴。

     

        每逢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纪念日,学校会通过校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联动发布“办抗日大学”“东北大学学生请愿游行与西安事变”等解读东大历史、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的专题,引导学生从艰辛坎坷的校史中领悟“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东大精神。

     

        刘长春雕像、一二·九雕塑公园……多处以校史为元素的标志性景观已被固化为东北大学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以老校长张学良的字命名的“汉卿会堂”,不仅是展示东北大学历史文化、办学传统的窗口和对外合作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展示校史故事的有力阵地。

     

        “一个个文化品牌活动,不仅激发了师生对经典名篇、红色传统的热情,传承东大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传统,而且在校园中营造了奋发向上、清新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东大党委副书记熊晓梅说。

     

    知行合一,彰显信仰力量

     

        “爱国爱校的赤子情怀,赋予了东大和代代学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是母校能够给予你们的最优质的文化基因和取之不竭的人文财富。”东北大学校长赵继期待着能在书香校园的构建中,让爱国报国的凌云壮志在学生心中扎根。

     

        每年毕业季,一批批奔赴祖国最需要地方的青春身影,彰显着东大人爱国报国的信仰力量。

     

        “纸上谈兵代替不了亲身实践,边防线的长度还需要脚板丈量!”东大2009届毕业国防生巴兴,毅然放弃到大连海军某部机关当后勤参谋的机会,选择到中朝边境驻守边防,在扎根基层的摸爬滚打中成长为全军“四会”优秀政治教员标兵,并在古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即将毕业的侯朋远,将和东大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22位同学一起奔赴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支教,“与高薪的工作、安逸的生活相比,支教肯定艰苦很多,但我是东大人,听从祖国的召唤,我会获得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满足。”

     

        还有每年组建的200多支大学生“科技帮扶·助力振兴”“理论之光·建言献策”等社会实践团……

     

        爱国爱校、为国担当、知行合一的校史精神,是烛照东大这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高校不断前行的明灯。从救国强国中一路走来的东大,还在继续讲述着校史的故事,把家国情怀深植学子血脉。

     

        (本报记者 邓晖 毕玉才 通讯员 王钰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