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会的不断推进,人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在奥运会以及与奥运有关的主题上。洛桑是瑞士沃州的首府。这里是国际奥委会所在地,而比奥委会更有名的则是奥林匹克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此感受“更快、更高、更强”(拉丁语:CITIUS ALTIUS FORTIUS)的奥林匹克魅力。
一波三折的筹建经历
自国际奥委会落户瑞士洛桑伊始,“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就开始筹建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博物馆。按照设想,奥林匹克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体育博物馆,还要将体育运动、艺术和文化融为一体,诠释奥林匹克精神,以体育运动促进世界和平、友谊、公正与安全。
由于历史原因,最初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非常狭小,收藏也非常有限。1922年,博物馆被安置在一座18世纪的城堡中,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并在1970年关闭。此后,洛桑政府为奥林匹克博物馆找到一个临时展览地,举办了大量展览和活动。与此同时,博物馆的收藏品越来越丰富,修建一座现代化奥林匹克博物馆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198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巴登会议上确立的优先工作之一就是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奥林匹克博物馆。萨马兰奇在《奥林匹克回忆》一书中写道:“我需要的是一块宽阔的空地,面对湖泊,就像一个小的‘地中海’。”1988年,奥林匹克博物馆在洛桑靠近湖区的乌栖区动工兴建,与国际奥委会总部相距几公里。
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
1993年6月23日,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为了不影响湖畔整体建筑特色,坐落于湖畔山坡上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没有建成高楼大厦,而是一座五层的建筑,其中三层在地下。博物馆呈方形,线条简洁、明快。
站在博物馆正门向外放眼望去,日内瓦湖和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尽收眼底。博物馆正门两侧是两排来自希腊塔索斯岛的大理石陶立安石柱,使人仿佛来到古希腊神殿,联想到雅典奥林匹克宙斯神庙的残柱,追思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永恒性以及它的高尚与辉煌。八根石柱上刻着历届冬夏奥运会主办地和历届奥委会主席的名字,“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后已被刻在石柱上。正门左侧还有一具可以旋转、开合的男性躯干,体现出力与美的和谐。大门右侧的台阶下则是由巴塞罗那奥运会火炬设计者安德烈·理查设计的奥运圣火台。附近有一座钟琴,每到正午会奏响奥林匹克会歌。博物馆第一层的露台上两个没有头颅的男女裸体铜铸雕塑,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体育不分种族、肤色、年龄以及人人享有运动权的理念。
博物馆内部分成三层。沿旋转楼梯进入博物馆,人们马上被馆内现代的声光效果和各类运动实物所吸引。环绕电视屏幕循环播放着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和比赛的精彩镜头,各国优秀运动员和奥运名将把使用过的运动器材、服装、获得的奖章、奖杯捐赠给博物馆展出。
从博物馆到湖边100多米长的山坡被修建成奥林匹克运动主题公园。草坪上安置着世界各国奥委会、专项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捐赠的以运动为主题的数十座雕塑,让参观者充分体验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
最权威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
奥林匹克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权威、最全面的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体育运动研究和资料中心,同时也是国际奥委会的记忆库,在此可以查询到最详尽的历届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所有运动员的资料和成绩。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处理数以千计的原始资料,如物品、手抄本、书籍、图片、影视资料,以提供给研究人士和机构使用。
位于博物馆底层的奥林匹克图书馆收藏着从国际奥委会创立至今最详尽的资料,有1.8万种著作和250种杂志。在图片和音像部的档案中,还保存了1.75万个小时的电影资料和40万张图片资料。此外,博物馆内收藏着众多价值连城的古奥运会文物,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奥运邮票展览厅,展出1.2万件世界各国发行的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邮票和首日封等,其中不乏孤本。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内还展出了许多中国运动员的用品和奖章。1999年6月,博物馆举办了“文明与传统——中国体育5000年”体育文物展览,展出中国体育博物馆以及世界上各收藏机构收藏的1150件珍贵的体育文物,展示了中国多姿多彩的古代体育文化。
(本报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