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辽宁抚顺清原农村,在沈阳农大学习了4年,毕业后要到辽阳灯塔农村就业。这种选择母亲说啥也不能接受,他耐心说服了母亲,背着行李,在大河南镇新光农机合作社董事长金哲南热情邀请下,于7月1日正式入驻新光村,成为辽宁省大学生以“技术入股”方式落户乡村第一人。
“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只不过是许多人的梦想都服从了现实的欲望,而我选择了不服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生郑志瑶说,“未来,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定义农民这一职业。”
农村社会实践让他发现一片新天地
今年22岁的郑志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累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并没有让他的家境有多大改善。农忙间隙,父母不得不到城里打工以补贴家用。
农民的出路在哪?农村的出路在哪?农业的出路在哪?这3个问号时常盘旋在他的头脑中。2011年,他报考了沈阳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课堂、书本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那是2013年暑假,他正在家里休息,忽然接到辅导员老师电话:到农村去社会实践。他立即收拾行装,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来到灯塔市大河南镇新光村。
虽然同样是农村,但新光村的农业生产方式与老家完全不同:300多人的小村,拥有大型机械50多台(套),翻地、育苗、插秧、收割、烘干、仓储、粮食深加工……全部都是机械化。
村里2008年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合作社控股70%,其余30%由社员持有。合作社跨区作业为稻农服务,每年利润都超过1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了3万元。
后来,郑志瑶的调研成果《辽阳新光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探索》发表在《农机市场杂志》上。实习基地建在新光村,并联合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农机视野”社团,将更多学农、爱农的同学聚拢到一起,共同研究探索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
1%股份看中的是他的知识和技术
转眼,就到了毕业季,同学们都像越冬的候鸟,纷纷寻找自己的“栖息地”;用人单位也像伯乐一样,纷纷到学校挑选自己心仪的“千里马”。
因为郑志瑶曾担任过学校的学生会副主席,又被遴选为辽宁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在共青团辽宁省委锻炼过,因而更受用人单位青睐。有私企为他开出30万元年薪,也有人劝他考公务员、考研究生、考村官,可他统统不为所动。原来,他与年逾不惑的“忘年交”——新光农机合作社董事长金哲南早已心有灵犀。
早在毕业之前,郑志瑶就和金哲南聊起了自主创业的想法,金哲南当即邀请他以合作伙伴的方式进入合作社,承诺每月提供30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一定的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缺少有知识、有文化、有创意的年轻人。”金哲南说,“给他1%的股份,我们看中的是小伙子的知识和技术。”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是许多学农的大学生毕业后都不从事本专业。”郑志瑶告诉记者,在学校,老师反复教导我们要“学专业、爱专业、励志从事专业”,年轻人只有把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结合起来,才有远大的前程。
量身定制创业项目助他圆梦
儿子从农村考上大学,毕业后又要回到农村,郑志瑶的父母怎么也拐不过这个弯来。郑志瑶不急不躁,耐心做父母工作,还把母亲请到学校来,参加毕业生座谈会。
座谈会上,郑志瑶向母校领导和老师汇报了他的创业想法和进展情况,得到领导和老师的充分肯定。“学校永远是你坚实的后盾。”刘广林校长当场表示。吕杰副校长会后专门和他谈了两个多小时,给他讲解有机稻米的产业链条、未来发展方向,还专门向他推荐了几个全国前沿的合作社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
母亲目睹了这一切,认识到了儿子的选择没有错,放心地回家了,而郑志瑶的创业梦才刚刚开始。
“稻田养鸭”是他为新光村“量身定制”的项目。“每亩水稻放养10多只鸭子,今年在300亩稻田里放养了3000多只鸭雏,每天只需喂食一次,鸭子生活在水田中吃虫,鸭粪自然还田,水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是原生态,每隔3个月出栏一批鸭子。”郑志瑶说,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有机大米品牌通过稻田养鸭就能实现。
这一想法和金哲南又一拍即合。“现在合作社业务量很大,仅流转土地、自主经营的水稻面积就有2000多亩,土地早已不局限在本村本土,大多数是跨区域服务,光有规模远远不够,必须精细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金哲南说,“稻田养鸭和水稻种植技术结合,打出有机大米品牌,逐步推向全国市场。”
“明年2000多亩稻田,放养的鸭子将有上万只……”蓝天白云下,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里,郑志瑶一边赶着鸭子,一边和记者畅想着他的远景规划。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张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