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心公园里,老人们围着石桌悠闲地打着牌,妈妈们带着孩子玩耍,地上看不到一个烟头、一片纸屑。行走在福建厦门,街角小巷别有一番美感。这些细微处的变化,城市美丽的升级,源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
与以往着力于树立厦门美丽的对外形象不同,厦门此次的美丽升级行动着眼于街角小巷和群众的生活起居,与群众“共同缔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
资源下沉、权力下放
群众在哪里,党委政府的努力就应该在哪里。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介绍,“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坚持把主战场放在基层,不断推动“资源下沉、权力下放、人力下移、资金下投”。
两年前,海沧兴旺社区腾出空间,挂上了“四民家园”的牌子,把民声倾听室、民情调查队、民智议事厅、民心服务站放在一起,成为福建首个居民自治“孵化器”。
“以往社区想为群众办事,缺场所、缺经费、缺人力,现在政府把资源下沉基层,我们更有底气服务好群众。”中华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成灶说。
有场所还得有经费。厦门市对群众参与度高、满意度高、成效好的社区建设、共同活动以及公共服务类项目,通过“以奖代补”给予资金支持。无物业小区成立自治小组,发动群众安装、维护技防门,加固门窗,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设置铁栅栏——这一居民自治的做法得到思明区的奖补,奖补资金占总经费的60%。
同时下放的还有权力。厦门各区理出“社区协助政府事项清单”和“社区自理清单”,梳理和下放更多事权到社区,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审批。海沧区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办理事项,包括办理暂住证等便民服务类45项和行政确认类20项等事权下放到社区。
公共服务科学优质
在厦门市政务服务中心三楼的“‘多规合一’建设综合服务厅”,30多个业务窗口为市民提供服务。与过去按部门设置不同,窗口是按照建设项目的审批阶段跨部门设立的。正在取件的郑先生告诉记者,他只要根据项目各个阶段的办事指南把材料准备齐全,递交到窗口,就可以坐等审批结果。
近年来,厦门市将基层政府注意力集中到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施政理念”从“大包大揽”向“共同参与”转变。“共同缔造”以来,厦门各社区以身边小事、房前屋后的实事、社区环境的美化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项目,以及群众感兴趣的文体娱乐活动等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在思明区中华街道镇海社区九竹巷,居民们现在最热衷谈论的话题是“金色梦想小区又有什么新设想”。在这里,13栋老住宅楼的350多户居民自发组成了居民自治小组,定期讨论社区重大事务和修整计划。“社区环境要不要改、改成什么样,裁决权在居民手里。”镇海社区党委书记苏江圳说。
暖意在社区流淌
“共同缔造”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居住环境。
走进湖里金尚社区,常能看到居民坐在“睦邻亭”下畅谈。“睦邻亭”的故事,是从这个封闭式草地被居民踩出小路开始的。为了方便居民,社区提出了修建健身路径和观景亭。改造期间,社区老党员、监理专家老洪担任项目顾问为质量把关,居民积极参与、提出修改意见,“邻居好,胜似宝”的暖意在社区流淌。
不久前,致公党厦门市委对海沧海虹、兴旺、西山、海兴4个社区进行“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绩效评估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对社区互助的满意度达84分,自豪感达83分,信任度达82分。
(本报记者 马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