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6点刚过,我们就从江西省铅山县城出发乘车前往天柱山乡。3个小时左右的车程,窗外山峰峻峭,小溪淙淙。越野车也吃不消,停在了半山腰。遥望王小红老师的学校,四周零零散散分布着几许房屋。到达学校的山路陡直弯急,似乎述说着山上那所学校所承载的孤独。这是江西省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王老师守在这里47年。
近47年的从教经历,赤脚教师—场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公办教师,王老师走过了近半个世纪。赵家坞邓源小学—上饶师范—天柱山乡中心校—赵家坞邓源小学,她一直在路上,最终又回到起点。她放弃了在上饶师范留校任教、知青返城、顶职进城的机会,不是她傻,她也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哭得昏天黑地,还生了一场大病。但校长的挽留,村委书记的劝说,家长的无奈,孩子的眼泪,她真的割舍不下那种感情,还是决定留在邓源小学,而且心思再也没有离开半步。于是,一所学校,一个米罐子,一个水罐子,一个老师和几十个学生一起,才有了今天的故事。
星期一,照例进行升旗仪式。九个学生整齐地站在教室一端,面向墙上那面布做的国旗,敬礼,唱国歌。尽管教室还未装电灯,光线暗暗的,但是墙上的红色很耀眼。九个学生加上一个老师合唱的国歌很慢,整个仪式却显得异常庄严。
王老师今年60多岁了,她淘气的孙子说不喜欢她,因为她不陪他,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这些哥哥姐姐身上。有她在,学校就在,老师的责任就在。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校门就是教室门,毛笔书写的“邓源小学”四个大字不像城里小学那样熠熠闪光。她的教室里仅有两张跟了她40年的黑板,六张老旧的桌凳,几支粉笔和墙上孩子们的作文和图画。学生参差不齐,她只得在同一教室展开一至五年级的复式教学。一年级的学生画圆,二年级的孩子算术,三年级的看昨天的卷子,四年级的写作文,五年级的背书。不断切换模式,真的很难。可是对于这个雷厉风行了40多年的老师,只为了山里孩子能够走出去,昂着头。
她是山里娃眼里的妈妈。她还是一个保姆,中午还要给孩子们热饭、做菜,要干好多教学以外的事情。除此之外,她还相当于半个赤脚医生,除了常备药品外,还学会了打针。
“你已经退休了,教过的孩子也都走出了大山,你怎么不去跟你的儿子享福呢?”我们不止一次问到王老师为什么没有选择离开。老师摇摇头:“走不了啊,走了就没有老师了,走了邓源小学就不在了,山里的这些孩子就没有依靠了。”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苏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