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8日 星期六

    求同存异

    中国电影需要过“工业关”

    ——从《道士下山》说起

    作者:杨文山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8日 09版)

        陈凯歌导演的新片《道士下山》上映两周,票房突破4亿元,刷新了他个人电影最高票房纪录。与此同时,关于影片的负面评价也铺天盖地,许多人念念叨叨:“那个拍《霸王别姬》的导演去哪儿了?”

        《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黄土地》到《孩子王》,再到后来的《霸王别姬》,陈凯歌似乎是个“重道轻器”的导演。但这次的《道士下山》却一反常态,如他那篇“创作手记”长微博写的那样:此次野心在于创作一部“工业合格”的电影。

        拍《道士下山》,陈凯歌玩起了特技和视觉,像是放弃了修行,跃入了万丈红尘。为达到“重器”,影片的摄影、剪辑、音乐、特效都是国际班底。动作设计尽管和美式超级英雄有些类似——比如“猿击术”的视觉呈现就特别像漫威英雄谱里的“快银”——但还算和电影融为一体,没有违和感。美术服装也很讲究,比如林志玲每次出场的服装基本不重样,整体有一种中国水墨画的唯美感觉。

        客观地讲,《道士下山》制作十分精良,娱乐性和观赏性俱佳。虽然思想艺术水准不算高,但它是一个通俗剧,于普通观众而言是没有观影障碍的,即便是电影里出现的佛法都是为了把故事说圆,并没有刻意去发挥,况且里面还有“武松杀嫂”“男神卖腐”这样老妪都能理解的通俗段落。

        当然这部电影的缺点也很多,比如“不走心”的台词设计,部分情节发展衔接不合理。何安下经历人间百态逐渐成长起来,人物本该有层次,但王宝强的演绎从头到尾都如同“小丑”……抛开这些不论,导演最看重的“工业水准”应该是达到及格线了。

        应该说,包括陈凯歌在内的中国导演的创作,都是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20年,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随着市场的水涨船高一路狂奔。随着互联网时代和“文化大众化”时代的降临,大众对电影作品和电影人的批评,刚开始还有点“恨铁不成钢”的真诚,随后就陷入了“嘲弄导演”的游戏狂欢中,用遣词造句的推陈出新,取代艺术评论的公正严谨。单从评论表达上看,中国的观众群/评论群,似乎要比中国的导演群/创作群要高明百倍,问题是他们并没有支撑起国产文艺片市场的春天。一些人对国产电影大兴挞伐之词,不过是为了逞口舌之利。一个国家的电影评论舆论总是那么容易被互联网趣味所主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关于《道士下山》,陈凯歌自己也说“不想吹制作多大,花费多少,片子多好”,只想“请人帮我过‘工业关’,不过这个关,看不到中国电影的新曙光”。其实需要过“工业关”的何止是陈凯歌?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不过“工业关”,仅仅依靠“都市爱情”“校园青春”这样的“轻电影”是万万不能与好莱坞对抗的,更与电影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符。因此,在“轻电影”横行、新人辈出的当下,像陈凯歌、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没有必要追赶潮流,跟年轻导演拼时令题材,多做一些建立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事情或许更有意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