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8日 星期六

    名医剪影

    林传家:儿童保健是一生牵挂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娅 通讯员 余易安 卢曦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8日 10版)

        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的老照片中,有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名短发、瘦小的女子,俯下身子为孩子检查身体。她是那么和蔼可亲,脸上却又透出一股子执着,她就是林传家教授,我国妇幼卫生事业开创者之一。

        20世纪50年代,林传家提出了城市街道地段儿童保健责任制的设想,并一直沿用至今;60年代,经过她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终于得出“国产疫苗可有效预防儿童麻疹”的结论;1982年,在她的主持下,国际著名的“格塞尔量表”通过修订后,成为适合中国儿童使用的小儿智力发育诊断量表,填补了我国儿保事业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回忆过去,刚刚过完百岁生日的老人仍思路清晰,她说:“我为什么要做儿童保健呢?当时在临床,发现许多孩子死于天花,光靠临床大夫来治疗,那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就想为什么国家有了疫苗,孩子却得不到接种?”

        “这需要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她这样想,也这样做了,这一做就是半个多世纪……

        1950年,中央妇幼保健实验院在北京筹建,原卫生部妇幼卫生局局长杨崇瑞力邀林传家出任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她立即放弃原先得心应手的临床工作,毅然奉命北上,投身到儿童保健这个全新领域!

        彼时,处于起步阶段的儿童保健事业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要靠自己摸索。林传家的学生、北京儿童医院原保健中心主任张峰感叹:“最开始下地段的时候,体力的消耗、不停的奔波都算不了什么,主要是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不了解,不接受儿保医生,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藏起来。”

        在家长们慢慢了解儿童保健工作后,儿童保健门诊量大了起来,但是有些通过检查发现有问题的患儿却没有按要求来复诊。“找不到这些孩子,就没法给予及时的健康指导。”时间久了,一个想法逐渐在林传家脑海中形成了,她和同事们就城市散居儿童的保健工作提出了“城市街道地段儿童保健责任制”的设想。经过几年的努力,城市街道地段儿童保健责任制已基本完善。在此基础上,她总结出了新生儿保健、定期健康体检、预防接种、传染病管理、托儿所卫生管理及卫生宣教等诸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1955年,北京市公共卫生局总结推广了试点经验,使儿童保健工作在北京由点到面地开展起来。1957年,这一方法进行了全国推广。如今,我国已建立了一张巨大且完善的儿童保健网络,实现了城区儿童全覆盖,基本实现了农村儿童的覆盖。

        20世纪60年代初,麻疹流行。时任北京儿童医院老院长诸福棠院士研制出麻疹减毒活疫苗,但该疫苗必须注射到较多未得过麻疹的儿童身上,通过系统观察临床表现,定期抽取静脉血测查抗体等,以判断疫苗是否有效。林传家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亲自深入到街道、托儿所,对未出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儿童进行宣传接种,并对接种疫苗的500个孩子进行长期观察。

        不巧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儿童保健科也被取消。最初这些孩子是住在托儿所,比较集中,为了获取信息,林传家就在托儿所给孩子洗衣裳。后来孩子们长大了,有的随着家长搬家,因为每个孩子至少要追踪观察5年到7年,这就得一个一个地去找。“有时候跑了一夜,才能找到一个孩子,不过最后我们还是找到了所有500个孩子。”提及此事,她的脸上都洋溢着骄傲,露出孩童般的快乐。

        就这样,经过她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终于得出结论:国产疫苗可有效预防儿童麻疹。197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工作,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据估算,30多年以来,全国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幅达99%以上。

        如今,林传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摆在老人书桌案头的,依旧是最新一期的《儿童保健杂志》,那是她倾注一生的事业,是她心里始终放不下的牵挂。

        (本报记者 金振娅 通讯员 余易安 卢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