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8日 星期六

    心脏骤停“救”要快

    作者: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 聂绍平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8日 10版)
    CFP
    医护人员指导小学生学习心肺复苏急救技能。CFP
    安贞医院护师李旭在教公众做心肺复苏。资料图片

        心脏骤停即心脏射血功能突然中止,会导致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如不及时干预,将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死亡,医学上称为猝死。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猝死,居全球之首。调查发现,这些猝死者中,超过60%发生在医院外。因而,对此类患者的救治,不仅是医院的责任,更需要身边的目击者掌握方法,果断施救。

     

    1.我国心脏急救比世界慢1小时

     

        目前我国心肌梗死患病人数约250万,每年新发患者至少50万。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越早越好,最佳治疗是在一定时间窗口内(一般为发病12小时以内)行急诊介入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然而,在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我国心肌梗死住院人数翻了5倍,院内死亡率却没有改变。调查发现,我国患者从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的时间(即D2B时间)普遍超过120分钟,法国仅为30分钟左右。欧美《指南》一致要求,D2B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总缺血时间(从初次医学接触到血管开通)应控制在120分钟以内。可见,我国心脏急救比世界足足慢了60多分钟。

     

        与此同时,在欧美发达国家,急诊介入治疗的比例高达80%以上。但在我国,即使在有介入条件的医院,急诊介入治疗的比例也仅约30%。若按每年50万例新发心肌梗死推算,全社会仅有5%的患者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

     

    2.急性心梗救治面临5大挑战

     

        研究发现,我国急性心梗救治面临5大挑战。

     

        挑战一:患者就诊延迟。

     

        导致患者就诊延迟的原因如下:纠结于医疗保险的覆盖问题;没有快速识别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严重;尝试自行治疗,耽误就诊;地理位置偏僻,转运慢;患者为女性,症状不典型;不愿打扰别人请求援助等。

     

        挑战二:急救体系尚待健全。

     

        我国仅有1/4患者通过急救医疗系统转运,增加了转运途中风险。同时,首诊医院选择不当也是导致系统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应首选具备急诊介入治疗能力的医院,但很多自行转运的患者往往选择就近医院,仅1/5根据急救资质选择医院。

     

        挑战三: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比率较低。

     

        在中国,心梗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仅占5成,但在欧洲发达国家,如英国、荷兰、芬兰等,全社会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率都在80%以上,心肌梗死院内再灌注治疗率甚至达到100%。

     

        挑战四:院内再灌注治疗时间普遍不达标。

     

        仅有7%的溶栓患者能达到从入院到溶栓开始时间≤30分钟,仅有22%的直接PCI患者能达到从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90分钟。

     

        挑战五:PCI中心设施、团队和服务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对于急性心梗患者会优先转运,救治模式也从药物治疗变为早期介入,救治体系由单一科室向胸痛中心转化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心肺复苏要抓住“黄金4分钟”

     

        2013年11月,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心跳骤停。危急之刻,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护师李旭正好路过,及时为他做了心肺复苏,挽救了老人的生命。今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唐子人在美国,成功挽救了一名心脏骤停的美国游客。可见,及时开展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至关重要。

     

        突发心脏骤停,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约有半数能被救活,因而这又被称为“黄金4分钟”。美国成年人因参加心脏复苏的培训,每年能挽救约20万条生命;而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因此,希望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学习心肺复苏,挽救更多生命。

     

        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时,应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当患者突然倒地,要跟病人说话,请他睁开眼睛,和你握手,判断是否已出现心脏骤停。如果患者尚有心跳,应继续观察10秒病人胸腔有没有起伏、颈动脉是否搏动,判断患者是否还有呼吸。如果没有了呼吸,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施行胸外按压,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每30次按压后2次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延伸阅读

     

    别因家属“掉链子”耽误救治

     

        “在医院救治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有很多与患者相关的延迟,导致了难以挽回的后果。”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贺晓楠说,临床中,常有患者家属犹豫不决,家人意见不统一,或一定要等家人来齐了才能手术,导致病情延误。曾有一位患者送到医院很及时,当时的身体状态也适合手术,但在手术前,家属因为害怕风险而拒绝签字,最终导致患者心肌坏死。虽然之后还是接受了手术,但术后心脏长了室壁瘤,对心功能造成了影响,家属后悔莫及。有些患者发病后不及时就医,甚至忍了三四个小时才叫救护车,但往往为时已晚。还有些人宁愿到处打电话,咨询非医疗背景的朋友,也不愿相信医生。这种因为家属“掉链子”而耽误了救治的情况,是最让人痛心的事。

     

    全国首个“区域协同胸痛救治网”正在筹建

     

        北京安贞医院正与北京朝阳医院、朝阳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联合筹建全国首个“区域协同胸痛救治网”,拟在今年下半年启动胸痛救治区域联动,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

     

        去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成立了胸痛中心,并借鉴德国模式,率先开设急诊胸痛单元。同时,医院还开设了胸痛门诊,进行胸痛筛查。北京安贞医院院长魏永祥指出,此举不仅提高了胸痛疾病的诊断正确率,减少漏诊及误诊,还有效衔接了120的院前急救及院内救治,缩短时间延误,提高救治效率。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表示,这在提高公众疾病救治意识,减少就诊延迟,降低院外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前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联合“心在线”主办的“心学院·媒体体验营”中,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艾辉为我们描述了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当患者拨打了急救电话,胸痛中心便会立即开启实时跟踪,从救护车接上患者到来院的路上,胸痛中心的监控系统会连续不断地显示急救现场的画面,传输患者心电图,地图持续显示车行的位置,根据这些实时传送图像,胸痛中心可以提前做好接诊准备。而院内开辟出的绿色通道,则真正实现了急诊介入治疗的无缝对接,患者到达后可直接被送入手术室,为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