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7日 星期五

    以善举温暖家乡的普通人

    作者:本报通讯员 刘建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7日 08版)

        一湖碧水,落满夕阳的余晖,湖边的长廊上坐着三三两两的老人,或交谈或游戏;橙色的住宿楼,干净整洁,运动室、图书室里总不断人……如果不通过介绍了解,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农村的养老院——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昔阳村的世纪田园老年人颐养中心。

     

        据负责人说,这家颐养中心于2010年投入使用,占地30万平方米,现在居住着附近7个乡镇的196名孤寡老人。提起这个养老院,当地人都会说起“能人”李田有,是他投资1600多万元修建了这所颐养中心,用凡人善举传递社会正能量。

     

    艰苦创业的“能人”

     

        由于连年遭受洪涝灾害,加之举家搬迁,背井离乡,李田有小时候家中经济条件很差。从部队转业回乡后,李田有来到哈尔滨,从成本小的摆摊卖菜做起,每天能有二三十元的收入,解决了养家糊口的问题。1987年冬天,哈尔滨的韭菜卖得不错。为了赶上这个好行情,他骑着三轮车每次从郊区买进500多斤韭菜,路程有30多公里。有一次,遇上顶风,他每蹬一圈脚踏板,都要几乎使尽全身的力气。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冬,他累得大汗淋漓,汗水浸透了棉衣棉裤,外面结了一层冰霜,冻成了硬盖,衣服碰到车架上嘎嘎作响。当把韭菜拉到菜市场时,李田有几乎连下车的力气都没有。

     

        就这样,李田有风雨无阻,连年拼搏,在菜市场上一干就是五年。虽然收入微薄,但靠自己省吃俭用,李田有积累了“第一桶金”。

     

        1988年,经朋友介绍,李田有在哈尔滨的一家房屋拆迁公司做了一名力工。虽然在这个领域是个新兵,但李田有悉心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工程的施工、预算等全部技术规程和具体操作方法,并当上了班长、队长。

     

        就这样,不出五年的时间,李田有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每承接一项工程,他都能够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他创办的哈尔滨昌友城市园林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就这样,李田有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能人”。

     

    “做自己应该做的”

     

        富起来之后的李田有内心产生了回报家乡的念头。李田有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经济条件好起来之后,每逢过年过节,李田有都会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看到原来的敬老院基础设施条件不是很完善,李田有萌生了自己办养老院的想法。

     

        2009年,李田有投资1600多万元修建的世纪田园老年人颐养中心动工,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家由民间资本自筹资金建设的养老院。养老院的正常费用,除了国家拨付给五保老人的供养费用外,不足部分由李田有个人补贴,每年要补贴50多万元。

     

        负责人介绍说,如果把这块地拿来做商品房,将得到高额的利润。为何舍利取义?李田有说,作为民营企业家,自己有责任分担社会压力。他希望通过颐养中心的实践,为未来养老院探索新的运行模式。

     

        在颐养中心,老人们不仅一日三餐花样多,还能参与打乒乓球、下象棋等娱乐活动。颐养中心还不定期邀请民间文艺团体来到敬老院表演老人们喜欢的二人转等。

     

        除了修建养老院,李田有还把尊师重教作为自己的另一个扶持重点。近年来,李田有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累计20余万元,使很多优秀的寒门学子免于辍学继续深造。

     

        说起自己的善举,不善言谈的李田有态度谦虚而朴实:“我做的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只要是应该做的,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本报通讯员 刘建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