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6日 星期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忘初心方能走远

    ——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90后优秀大学生邢二朋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夏莎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6日 03版)

        “我叫邢二朋,我还是邢二朋。”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优秀毕业生、曾经的救人英雄、如今的公益志愿者邢二朋说起两年来的变化,如此道出。

     

        2013年5月18日下午,在开封黄河滩区柳园口段,一个身影跃入黄河激流中,先后把一个小男孩和两个女学生安全送到岸上后悄然离开。这个英勇而低调的小伙子就是当时刚读大一的邢二朋。

     

        “中国好人榜”见义勇为好人、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013“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河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这些都是邢二朋获得的荣誉。

     

        在荣誉面前,邢二朋没有迷失。他更孝顺年迈的奶奶、含辛茹苦的母亲;依然自立自强,选择艰苦的行业,坚持在历练中成长;继续热心公益事业帮助他人,他的母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还以他的名义成立了“邢二朋志愿服务队”。

     

        邢二朋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空,承担起了养育两个孩子的重担。失去至亲让他既悲伤又失落,仿佛一夜之间天塌了,再也没有人能给他遮风挡雨了。短暂的脆弱过后,他开始坚强起来。小时候,他去路边捡瓶子,去垃圾堆捡废品。他说:“我从来不觉得捡瓶子丢人,我用自己的双手挣钱,用着安心。”从13岁开始,邢二朋每逢假期就去工地上做小工,因为当时年龄小,工钱只有成年人的一半,但是只要能给母亲减轻负担,他就乐在其中。

     

        这种状况持续到2012年9月,邢二朋考入大学。他在学校里不仅学习刻苦用功,还积极参加学院和系里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为了积攒学费和生活费,他从来没有寒暑假概念,去东莞打工、在创业园开车行、做服务生、在学校卖苹果、加盟商业广场的小吃店……他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完成大学学业。

     

        今年毕业的邢二朋已顺利签约中铁十四局第五工程公司,他坚持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标准,选择了基层工作,坚持在历练中成长。

     

        2013年6月,邢二朋将学校奖励的10000元见义勇为奖金捐赠给母校浚县一中的两个贫困生,资助她们读完高中。

     

        2014年的春节,邢二朋又没有回家。他去登封君召乡红石头沟的一个山村义务当了大学生村干部助理。利用寒假辅导家境贫寒的孤儿学习,给他们讲述大学生活,使他们找到信心;资助几个孤儿生活费用;走访山村贫困人家,辅助当地大学生村干部完成40多公里13个自然村1800人的基层走访工作。

     

        “母爱如山,母亲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她坚强、勤劳,这些都是让我受益匪浅的美德。日子再难,她也供我读书,从不放弃。”说起母亲多年来为自己付出的心血,邢二朋热泪盈眶。

     

        “俺家奥孩(邢二朋乳名)从小就懂事,我为他骄傲。”说起儿子,母亲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

     

        在邢二朋家里,有一张微微泛黄、边角有着折痕、字迹稚嫩还涂改了很多的“16条人生宣言”。这是他初中二年级写给妈妈的承诺,这么多年过去了,妈妈依然宝贝一样地保存着。每一条后面,他都画了一个方框,完成一项会画一个勾。这写给母亲的16条承诺中,有“以后买房一定有母亲的一间”“定期陪母亲去体检”“对母亲一定要温和,不甩脸色,不用命令的语气”“带母亲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让母亲穿得舒适、体面”“为父亲补办一次葬礼让他含笑九泉”。

     

        不忘昨日的来处,认清明天的去向。邢二朋必将带着他的责任和担当越走越远。(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夏 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