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6日 星期四

    学人随笔

    聚焦理论与现实交汇点

    作者:张奎良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6日 16版)

        纵观理论学术发展史,一切上乘佳作都聚焦在理论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都是从理论、现实和二者的互动中选取最佳要素及其组合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

     

        理论研究首先要把好理论这一关,研究的课题要有较高的品位和格调,而创新是本中之本、重中之重。创新首先是立意新、材料新,能够对研究课题进行新的发掘。就我所从事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来说,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些难。在马克思哲学已经诞生一个多世纪的今天,那些省时省力易于获取成就的课题早已被人做过了,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但要相信,马克思哲学是博大精深的科学,远不是前人所能穷尽得了的,前人研究无论怎样“全面”和“详尽”,都不可能完满无遗,必然会留下一些夹缝、死角甚至由于时代的局限而被遮蔽了的重要思想。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国,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和阐发中,中国人应该有志气作出与大国地位相称的贡献。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的三本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表较晚,研究和解读都很不充分,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提出了“人的类本质”“人的发展的本质”概念,还说过“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这些思想和概念直到现在人们都还比较陌生,很有研究价值。

     

        深化认识,对所研究的课题做出深刻的阐发,是把好理论关的又一关键所在。理论研究不是浇白开水,深刻性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深刻性是无穷尽的,时代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为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广阔空间。比如,我们从前对《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解若明若暗,而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这个命题的内涵提供了深刻注解。又比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命题,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命题理解得不深不透,但如果联系《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论述的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内在关联,认识就会加深一步。

     

        把好理论关只是第一步,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不仅要从理论上开好头,还要从现实中起好步。要知道,关注现实、指导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本质。一切有责任心的理论研究,从选题开始就要关注题目的现实意蕴,找出理论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最后达到回应现实需要、说明和引领实践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把理论的深层寓意在实践的层面上释放出来,而且能够回应人的现实关切,激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总之,理论研究必须抓住两头——既从理论上高起点立意,又紧紧扭住现实问题不放,把自己的深切关注始终放在理论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传世精品。

     

        (作者张奎良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融入马克思:马克思的十大理论创新”负责人、黑龙江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