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真假“僵尸肉”之争终于有了一个定论。7月12日,食药监总局、海关总署和公安部联合发布通告称,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距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虽然并没有媒体报道中的“僵尸肉”那样可怕,但长期存在的走私肉现象并不能忽视。
走私肉之忧
今年3月,浙江嘉善县执法人员在当地一超市查获印度牛肉20公斤,而根据质检总局规定,我国目前不允许从印度进口牛肉。
今年4月,浙江海盐市场监管局在当地一农贸市场冷库内查获了12公斤巴西冷冻鸡爪,但该巴西生产商尚未在国家认监委注册。
今年6月,湖南长沙海关在湖南最大的冻品批发市场当场查获涉嫌走私的冻牛肉、冻鸭脖、冻鸡爪800余吨。该市场每年经营的80万吨冷冻肉品中,约1/3是来源不明的境外冻品。
由于我国食品追溯制度尚不健全,公众根本无从分辨冻肉的来源。“大部分走私肉都进入了二三线城市的小餐馆,他们在食品原料采购环节的索证索票管理没有大城市大餐馆那么严格。”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告诉记者,至于公众关注的冻肉“肉龄”问题,现有的检测水平很难直接检测出来。
目前,我国冻肉检测技术和标准主要针对肉类的感官、微生物等指标,以此来判断其是否过期、变质。如《鲜(冻)畜肉卫生标准》《鲜冻分割牛肉》等国家标准对冻肉的检测主要侧重于色泽、黏度、弹性、气味等感官指标和菌落总数、大肠杆菌、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
由于进入国内时没有经过检验检疫,走私肉的质量安全缺乏保障。海关人员表示,有的走私肉可能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病毒,有的是过期肉。
“但也有的走私肉本身就是没有质量安全问题的正规肉,只是进入中国的渠道不正规不合法。”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告诉记者。
失序的市场
走私肉为何如此猖獗?
胡颖廉曾在我国某沿边省会城市挂职,联系过当地食品安全委员会,多次处理走私肉问题。他告诉记者,很多走私肉都是先通过正规渠道运到越南等邻国,然后进行分装,雇佣当地百姓通过小车运输,甚至人力背运等“蚂蚁搬家”方式,绕过设关地和边检人员,偷运至中国。
走私肉禁而不绝折射出国内肉类产品市场失序。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人均肉类年消费从30多公斤增加到60多公斤,尤其是对牛肉等高品质肉品的需求快速增加。但国内肉品供应一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出于疫病预防等考虑,我国对肉类进口卡得很严,进口肉也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早在去年,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在分析2013年我国牛肉消费情况时指出,当年我国牛肉产量640万吨,合法进口的牛肉29.7万吨,但据工商部门统计,市场上实际流通消费的冻肉交易量接近900万吨。走私肉“弥补”了这个巨大的市场缺口。
“而且,国外肉类的价格本身也比国内低。”胡颖廉说,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原产的牛肉到中国的到岸价格,比国内牛肉价格每公斤都要低十几元。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曾表示,国内猪肉价格曾是美国同期的1.79倍、欧洲的1.48倍。
宜疏不宜堵
胡颖廉认为,打击走私肉,不能堵,要疏。
首先得解决市场供求的失衡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主要靠增加自产和扩大进口。“目前,国内肉牛饲养等养殖业的生产方式还比较粗放,养殖成本一直降不下来,产量也得不到提升。所以,提高养殖水平是当务之急。同时,还应研究扩大肉类进口的可行性。”他建议。
除了发挥市场的作用,还需要提高行政监管的效率,明确走私肉事件的定位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
胡颖廉认为,走私肉事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在疫病感染或在走私过程中因冷链不稳定不断的解冻冷冻而导致变质的走私肉,这类应定位为食品安全事件;另一类进入中国后没有质量安全问题,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应定位为破坏市场秩序行为。
“走私肉问题涉及海关、检验检疫、食药监、公安等多个部门,区分定位使监管更有针对性,避免相互推诿。”他说。
同时,食品质量追溯体系还需完善。“餐饮单位要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加强食品质量追踪溯源管理。”钟凯认为,做到源头可溯、流向可控、责任可查,才能使走私肉“无处可逃”。(本报记者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