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上没有路灯,饮用水没有净化,没有养老院和托儿所,没有居民办事点,这些依然存在于福建福州大部分农村的状况,正在通过“幸福家园工程”建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
福州市新农村建设此前历经了“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两个阶段,农村硬件有了较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如果说“环境综合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1.0版本”,“美丽乡村建设”是“2.0版本”,那么,以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为要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幸福家园工程”,就是升级后的“3.0版本”。根据福州市规划,“幸福家园工程”每年安排400个村参与建设,至2020年底基本实现全市2000多个村全覆盖。
“升级版”新农村建设给福州广大农村带来怎样的变化,农民群众有何切身感受?记者连日来进行了走访。
生活更美 日子更甜
在连江县丹阳镇桂林村,40岁出头的村民杨和兴种了10多亩西瓜,去年收入超13万元。他说,“幸福家园工程”让大家生活更美,日子更甜。
说起过去的桂林村,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因为村民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村中下水道经常堵塞,河道两旁也成了垃圾堆放点,2009年至今已清理垃圾达800吨。如今,村委会组织村民们铺设了房前屋后的排污管道,修建了专门的垃圾池,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过去的“脏乱差”现象大有改观。
整治村庄环境卫生、提升绿化宜居水平是桂林村“幸福家园工程”的重点工作。为此,杨和兴与其他村民一道,申请到了一万元的房屋立面改造资金。村里的养老院、卫生所、小学校舍、文化书屋等也将借此机会进行改造。
在村党支部副书记卢文杰的愿景里,“幸福家园工程”完工后,村里的留守、孤寡老人可以每天在“幸福院”里解决一日三餐,小病小痛不用出村;村里的小学可以留住更优秀的年轻教师;保洁员每天都会把村里的各条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好生态成为聚宝盆
洋梓村是福清市较为偏僻的一个小山村,不过这儿山清水秀:全村有1200亩原始山体,漫山遍布多个珍稀树种,林中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太城溪清澈见底,水草舒展,鱼虾肥硕。
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村中打造“幸福家园工程”的画卷徐徐展开。村民们围绕一个“绿”字做文章,他们在农家小院里、在森林溪流旁植绿种花。未来,村里将沿太城溪铺就一条栈道,为村民新增休闲的好去处。村中的农业合作社还把500亩良田规划成规模生态农业区,四季种植时令蔬菜,并准备开展采摘节、现代农业观光等活动,不断延伸传统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好生态就是我们的聚宝盆。”60岁的村民吕国彬说:“等森林步道修好了,你们一定再来,我领你们到原始森林里找3人都抱不拢的油杉,那可是我们村的传家宝!”他热情地向记者发出邀请。
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据福州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该市“幸福家园工程”确立了“十个一”标准,即: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有一个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有一个运转良好的农村保洁系统,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饮水条件,有一个完备畅通的交通、电力、通信网络,有一个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有一个管理规范的养老托幼场所,有一个功能齐全的村综合服务中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3.0版本”,福州“幸福家园工程”突出体现了规范管理的理念。
对此,福州市农业局负责人认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如果没有有效管理,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相应的管理机制也要跟上,才能把“幸福家园工程”各项建设落到实处,真正让农民满意。(本报记者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