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

    沈阳市沈河区:

    在小街小巷找回“文化初心”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刘勇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3日 04版)

        沈阳市城郊福陵社区居民吕淑芹,搬到市里几年后,又搬了回来。

     

        福陵社区位于努尔哈赤长眠的福陵脚下,老辈里许多人都是守陵人。直到今天,社区里仍保留着一口老井和许多美丽的传说,吕淑芹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

     

        “没有了这些故事陪伴,整个人就像断线的风筝似的。”吕淑芹说。

     

        任何建筑都有可能从地面上消失,唯有文化像江河一样川流不息。为了给社区居民营造出一方精神家园,沈阳市沈河区依托丰厚的历史积淀,在“软实力”上下“硬功夫”,全力打造特色文化社区,找准文化定位、明晰文化形态、搭建文化载体、完善文化设施、形成文化认同,从而跻身“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从远古一路走来的沈河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古城,虽曾宏丽一时,终因天灾人祸而废弃,仅存历史遗迹,或衰落为小城小镇,不名于世了。”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李仲元说。而沈阳古城建于周郝王十六年到十八年(公元前299至前297年),遗址就在沈阳老城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开设立“辽东郡”,郡下筑“侯城”。1993年,沈阳在修建东亚广场时,意外地发现了侯城遗址。它就位于沈阳故宫的北墙外。

     

        1625年,努尔哈赤把后金的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开始兴建沈阳故宫;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沈阳成为留都。山东庙、风雨坛、朱剪炉、马官桥、皇城等地名,伴着沈河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寄托着一座城市的初心和美好愿望。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历史老街从地图上逐渐消失。作为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区,沈河区也面临着繁重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文化不是浩瀚史籍里晦涩难懂的文字,也不是教科书里高深莫测的公式,它是口口相传在民间的乡音俚语,是戏台上的唱词,是老井旁的传说。正是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东西,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魂。”沈河区的决策者始终保持着这种清醒。为此,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他们始终坚持“硬件建设是壳,文化建设是魂”的原则,将多福、红巾、溪林、福陵、山东堡、雨坛等9个社区确定为特色文化社区,依据社区名称含义,挖掘地名的本质特征,确立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主题,在小街小巷找到城市初心,积蓄并释放文化的最大能量。

     

    文化扮靓了社区的精神长相

     

        山东堡社区原是一个工厂,闯关东的山东人在那里劳作,最终形成了山东人聚居区。山东人纯朴、孝顺、以家为重的传统美德,在这里沿袭下来。结合这一特点,沈河区在山东堡社区着力打造特色“家”文化,让每一名居民都体验到“家”的温馨,也意识到自己对“家”的责任。为此,社区推出了“家·食堂”“家·书屋”“寿星节”“百家宴”多项主题活动,志愿者每天轮班为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做饭、送饭;居民家有生老病死情况,社区提供一条龙服务,每年一次的“百家宴”是社区居民独有的节日。大院邻里情深,家庭氛围浓郁,居民和谐相处,让这个社区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的典范。

     

        在溪林社区,记者看到有两条精心设计的“孝道”:老“孝道”以二十四孝图、弟子规、劝学篇、师说等古代经典作为装饰;新“孝道”是社区评选出的24位孝星的事迹。以“孝亲文化”为主题的品牌建设,让这个社区又涌现出两个知名的孝亲典型。一位叫孙铁成,是胃癌患者,几年来,他除了到医院化疗,其他时间每天准时赶来照顾老母亲;另一位是60岁出头的孙先龙,他和妻子孙淑琴先后辞职接力照顾煤气中毒、几乎成为植物人的母亲。

     

    特色文化让小巷文明源远流长

     

        2000年以前,沈河区在社区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每年都有几千万元。然而,人们惊异地发现,同样是经过投资改造的社区,短短几年之后,有的依旧红红火火,有的又恢复到原来的脏乱模样。怎么办?以特色文化建设铸就社区发展动力,让沈河区找到了小区文明源远流长的力量。

     

        多福社区是个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半数居民是通过拆迁改造后由农民变成市民的。由于人员成分复杂,管理难度大,结果很快变成了一个“脏乱差”的老大难小区。5年前,沈河区对该小区进行改造时,觉得应该让多福小区的居民“身在福中多知福”,进而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改造成果。

     

        于是,他们在规划时注入了十几处“福文化”元素,包括迎福墙、多福门、千福榜、祈福祠等。尤其是“千福榜”,由小区2009户居民每家写一个“福”字组成,尽管有的刚健遒劲,有的稚嫩粗拙,但因为出自小区每个家庭之手,居民们倍感珍惜。为了增强小区居民的自豪感,社区专门通过国家邮政局,制作发行了面值80分、一共8张的“多福八景”邮票,里面囊括了社区八大景观。环境养人也熏陶人,从此,居民不仅是幸福文化的分享者,也是共同创造者。

     

        东北大学教授李坚说,社区文化就是社区成员通过不断的日常交往实践而创造出的物质形态,以及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持续不断的社区文化建设,让每一个最基层的百姓都有了文化向心力,让每一个最小的社会细胞都充满了正能量,让最小的民生投入取得了最持久的大收益,从而在小街小巷里写出了大文章。雨坛社区因其聚焦了沈阳歌舞团、话剧团、曲艺团等诸多文艺团体而建成“中国曲苑之乡”;康壮社区巧妙地将“康壮”二字联系起来,开始大做“健康文化”的大文章;红巾社区因居民中党员多、劳模多、先进人物多,开始建设“雷锋家园”,5774户1.5万人口的小区中,共有3700多名志愿者,走出了两名“中国好人”。(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刘 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