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此次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中,共展出了10余位英雄人物的12封抗战家书。从这些泛黄的纸上,我们读出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之心。
捐躯赴国难
“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就义前给妻子留下的绝笔信。在信件的上方,是一张吉鸿昌将军的戎装相,一身正气、大义凛然。
1933年4月、5月,日军越过长城,进逼平津,并侵占察哈尔省多伦、沽源等地。同年5月26日,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先后收复康保、多伦等失地。后由于日蒋的联合绞杀,同盟军失败。1934年11月23日,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以“叛国罪”和“叛党罪”判处吉鸿昌枪决。11月24日,吉鸿昌英勇就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我为家乡有这样的将军深感自豪!”来自河南的田先生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展览中,一个古朴的灯柜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灯柜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这是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出川抗战前给妻儿留下的一封家书。由于当时受通讯条件限制,傅常的妻子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其归来,以为其已牺牲,便将傅常留下的亲笔信刻在灯柜上以期长远流传。
看到书柜上的家书,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奔赴抗战前线的川军将士们“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的铮铮誓言。
铁骨亦柔情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这是革命烈士赵一曼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遗书。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工作。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负伤被俘。日军屡屡动用酷刑逼供,赵一曼仍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在英勇就义前,赵一曼留下了这封遗书。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转移时,血洒十字岭,壮烈殉国,时年37岁。
在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左权不但谈论战争及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而且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妻子和女儿的牵挂。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
“和父亲分别的时候,我还在襁褓中,还不会喊‘爸爸’,但没想到,一句未喊出的‘爸爸’,竟然成了我永生的遗憾。”女儿左太北曾深情回忆。
1932年,爱国绅士于登云为捐助东北抗日义勇军,被日本宪兵逮捕后给其儿子留下了遗书:“成儿知悉:你年已不小,本拟父子天年,未想半途分别,你之命,父之运也!所望读书尽心,务必前途。侍母要孝,勿劳其生气,以便领你们兄弟姊妹过日子。”
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有多少普通人像于登云这样毁家纾难,别妻离子,只因为国尽忠!
“这些信里充满了人之常情,是这些英雄人物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更让人感到震撼。”来自山西的青年张谷对记者说。
“吾侪尽在暴日陆士留学,既无能捍卫国家,又不能急赴国难,诚乃军人最大耻辱,惟力不从心,仅抱牺牲精神,作总退学。图揭破暴日虚唱亲善之假名,斩断助长我内乱之根棘,期他日国有可救。”
1928年,时年30岁的四川人苟吉堂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九一八事变”后,苟吉堂等组织中国留日学生退学以示抗议,为请愿代表之一,后苟吉堂被捕并投入监狱。出狱后,他在监狱里用过的毛巾上写下了上面这段慷慨话语。
抗战期间,苟吉堂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第3方面军副参谋长、第3方面军前方指挥所主任等职。1945年9月9日,苟吉堂受邀参加南京中国战区受降典礼。
在此次展览的尾声,苟吉堂后人捐赠给抗战纪念馆的受降典礼邀请函静静地摆放在橱窗里。从被日本人投入监狱,到见证日本侵略者投降,苟吉堂寻求民族独立的脚步没有停止,中华民族寻求独立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本报记者 靳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