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不低于50%,上不封顶;科技成果作价份额可将不低于20%的比例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管理人员,上不封顶……日前,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布《重庆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着眼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管理服务四个关键环节,部署了四个方面的重点改革,推出了十条旨在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激励政策。
抓改革,让各类人才“破茧而出”
重庆设立了6个创新驱动的定量目标:到2020年,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2%;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股权化率达到7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达到50件。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智奎说,重庆将以“1+X”的方式,全面实施创新驱动:“1”就是“行动计划”,“X”包括陆续推出的《重庆市提高R﹠D经费投入工作方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重庆市深化职称改革的意见》《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
“十二五”以来,重庆已有642名科技人才通过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取得了高级职称;通过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全市建立了2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0个首席专家工作室。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又确定了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自主权、职称政策向科技人才和企业倾斜等四项重点改革和10条人才激励政策。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局长陈元春介绍,新出台的人才激励政策将取消企业人才申报评定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岗位和通过率等多项限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晋升高级职称也将不再受学历、资历、论文、外语、岗位等条件限制。“人才是创新创造的第一资源,这次改革就是要让各类创新创业人才都能‘破茧而出’。”陈元春说。
造空间,让奇思妙想“展翅高飞”
创新的奇思妙想能不能“展翅高飞”,要看有没有足够的空间;创业的行动计划能不能“落地生根”,要看有没有合适的“土壤”。在“调动人”的同时,重庆的“行动计划”还要给创新创业人才足够的空间和合适的土壤。
“创新创造的空间和土壤,既包括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也包括新兴的众创空间。”重庆市科委主任李殿勋介绍,重庆正依托高新区、北部新区等优质资源申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现有各类产业园区择优重点培育一批市级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针对企业孵化器数量不够多、孵化能力不够强的问题,“行动计划”提出要重点培育区域标杆示范孵化器,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链条,到2016年年底培育300个示范性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就是给现有的孵化器插上‘互联网+’和‘创投基金+’的翅膀。”李殿勋表示,市科委将积极构建融合线上服务平台、线下孵化载体、创业辅导体系及技术与资本支撑等基本功能,确保实现2020年至少打造1000个众创空间的目标,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创新创业最大的依托空间还是发展环境。”李殿勋说,到今年年底,重庆将至少完成100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性案例,全力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促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拼服务,创业计划“梦想成真”
重庆“行动计划”确立了创新创业的需求导向原则。“需求导向就是要面向市场需求,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交易、科技金融支撑和科技人才保障等全方位服务。”李殿勋说。
创新创业离不开金融支撑。重庆“行动计划”明确要在用好政府产业投资股权引导基金和战略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的基础上,构建股权、债权融资体系,支持直接上市融资、探索众筹融资试点和建立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建立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的资金链。
“今后的科技投入将彻底改变‘撒胡椒面’的方式,更多地向企业倾斜、向能够产业化的科研项目倾斜。”据李殿勋介绍,政府对竞争性产业化科研项目的补助,将实行由“前补助”到“后补助”“直接补”到“间接补”“行业部门决策补”到“多维评价决策补”等三大转变,实现政府补助与研发成果转化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率和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率“三率”挂钩,实现政府用于扶持、支持企业的资金由补助企业生产建设活动向补助企业研发创新或购买研发创新成果转变。在陈元春看来,重庆“行动计划”的核心是三句话:培育创新创业队伍,激发创新创业梦想,服务创新创业行动。“实际上就是一点:牢牢抓住科技人才培育和服务这个关键。”陈元春说。
(本报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