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5日 星期日

    “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罗马尼亚纪行(下)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5日 05版)
    图为锡纳亚市的佩雷什王宫。本报记者 刘军摄

        记者在罗马尼亚采访中注意到,尽管加入了欧盟,但罗马尼亚还未加入申根区和欧元区,这给罗的对外交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罗的整体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在布加勒斯特,老城区和市中心有了一些新式建筑,并对古老建筑装饰一新,其他区域的建筑大多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式筒子楼”为主。罗的道路状况不佳,一些厂房、公共建筑被遗弃,有的建筑因缺乏资金而成为“烂尾楼”。

        在去往锡纳亚的列车上,坐在记者对面的是一对退休的老夫妻。先生曾是交通运输部的工程师,夫人曾在铁路部门工作。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加拿大工作,另一个在布加勒斯特,都已成家生子。作为祖父辈的他们对现状并不太满意。先生说,过去经常到国外旅行,现在,夫妇俩3000多雷伊的退休金生活,虽无衣食之虞,却无力再到国外旅行,中国将成为他们的“梦中之旅”。夫人告诉记者,她并不希望孩子到遥远的国家“讨生活”,但是罗马尼亚的就业情况堪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罗马尼亚根本找不到工作。

        2000多万人口的罗马尼亚就有400万人在国外,这其中包括很多知识分子,是智力流失,对国家发展非常不利。在布加勒斯特一座街心花园,记者遇到正在锻炼身体的退休化学工程师尼古拉·兹德鲁拉先生。他作为罗中化学合作项目成员三次到过中国的佳木斯。他赞赏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对中国一往情深。真心地希望罗马尼亚能搭上中国的“一带一路”快车,把国家变得更富强,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好。他认为,“剧变”前,罗马尼亚人有自豪感,活得有尊严。罗马尼亚的出口在东欧国家中名列前茅,罗马尼亚在世界大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现在,虽然有了“自由”“民主”,也加入了欧盟,但没有了自豪感,失去了尊严。前些年,罗的经济形势令人担忧,现在出现非常缓慢的回升,但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在布加勒斯特郊外埋葬着齐奥塞斯库夫妇的根恰公墓,记者看到,齐氏夫妇合葬墓与周围的墓相比简洁、朴素,但摆放着鲜花。墓园工作人员扬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人来看望齐氏夫妇墓,鲜花不断,以中老年为主,这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扬今年48岁,夫人不工作,两个孩子已经自食其力。扬月薪1000雷伊,可以满足夫妇俩的日常开销,因为他在“剧变”之前就在郊外有了房子和地,自家土地一年的出产足够自己食用。他说,年轻人对“剧变”前后没有比较,因此,全盘否定“过去”。实际上,那时的房子、教育、医疗、交通等都是政府补贴的,大家活得有尊严,后来私有化,国家的机器、厂房、设备等当成废品卖掉……青年一代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有权享受新的生活方式。

        尽管如此,罗马尼亚人民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罗马尼亚是东欧地区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资源丰富,人民热情好客。每逢周末,人们纷纷驾车去黑海沿岸或旅游地休闲,或携家带口在公园和街心花园散步,孩子们在开满鲜花的茵茵草地奔跑嬉戏。罗马尼亚的旅游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距布加勒斯特120公里的喀尔巴阡山谷的旅游疗养地锡纳亚,有著名的佩雷什王宫、小雷列什宫和布朗城堡。普拉霍瓦河沿山谷而下,两侧林木参天,鲜花怒放,蓝天碧水,木屋错落,有罗马尼亚“小瑞士”之称,每年都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光临。此外,罗马尼亚民风古朴,保持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全国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但旅游业界人士明确指出,罗发展旅游业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匮乏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落后的经营理念和小农式的管理模式问题。否则,“无烟工业”将不可能健康发展。

        正如布加勒斯特大学一位大学生所言,西方有句谚语:自助者,天助。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只有满怀信心向前看,踏踏实实加倍干,罗马尼亚才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罗马尼亚人才能活得有尊严。

        罗马尼亚,我祝福你。  

        (本报布加勒斯特7月4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 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