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刚刚下过几天大雨,我们到重庆的时候就要感受到高温的炙烤了。已是夏季,当我们身处重庆万盛时,却只觉清凉得很,而最清凉的所在,就属万盛黑山谷了。万盛外宣办工作人员胡佳渝说,夏天的黑山谷最好耍,溪水最大,最轰鸣,最凉爽。走在峡谷中的栈道和浮桥上,全身心都融入到水润润的大自然中去了,你说怎么能不舒心长啸一番?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重庆市东南,从市里开车2小时就到。很早以前知道这里,是因为抗战的故事。抗战时期,南桐煤矿的优质煤炭资源为政府解了“燃煤”之急,而隐藏在巨大的天然溶洞里的海孔洞飞机厂,则为战斗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飞机,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军用运输机“中运一”曾在这里展示着不服输的品格。万盛这块地方,可谓热血之都。今天再来,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灵动。
羽毛球并非万盛的特产,却成为万盛的一大特色。在万盛城区,一路上看到最多的是羽毛球——羽毛球拍形的路灯、羽毛球雕塑,还有打着羽毛球的人们。在这个有着20多万人口的区里,羽毛球在众多健身项目中脱颖而出,拥有了最多的喜爱者。政府对羽毛球运动的重视和爱好者的热情结合在一起,催生了名副其实的“羽毛球之乡”,张亚雯、皮红艳等知名羽毛球运动员从这里走出,让家乡人自豪,也激励了更多羽毛球好手。万盛宣传部副部长蒲从永向我们透露,区里最近正准备举办全国性的羽毛球群众比赛,让各地非专业选手在此比拼,评出周冠军、月冠军、年冠军,并在重庆电视台购买一个时段播出。
运动强健体魄,艺术陶冶性情。书法进课堂已经多年,万盛的课堂里,翰墨味道尤其浓厚。在鱼田堡小学的教学楼里,挂着各种书体的学生书法作品,不仅有“水清鱼潜出,山静年长开”这样的诗句,还有“课间活动不打闹,自由活动不乱跑”这样的温馨提示。9岁的李元元是三年级学生,字写得工整秀丽。老师贾秀平说像这样基础好的孩子在考中学的时候可有优势了。从2003年开始,鱼田堡小学每周两节书法课,还有两个提高班,40人左右,主要教授颜体、隶书。书法班的墙上,展示着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是毕业学生回母校必看的一角。
说到艺术培养,金桥镇5岁的刘张洋算得上高起点了,他手拿特制的小唢呐“海笛”,鼓足腮帮子,晃着脑袋吹出三声“咯咯咯”的鸡叫声,就引出了各位老前辈“叽叽喳喳”的鸟叫声。这是金桥吹打艺人正在编排的曲子《阳雀闹春》的开场,整个曲子要模拟几百种动物的叫声,田间的秧鸡、布谷鸟、画眉,还有牛叫、狗叫等等,锣、鼓、唢呐齐声大响的时候,那场面热闹喜庆又生动。表演的主角徐才林是重庆市非遗传承人,他是刘张洋的外公,也才40多岁,打小开始自学唢呐,还组织了唢呐班。“吹唢呐是我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7点左右是练习气息最好的时候,对着青山练嗓子。”徐才林有独特的换气技巧,可以想吹多久就吹多久,用鼻子吹两支唢呐也不在话下。队伍里的邱忠才身材高大,吹的是长长的低音唢呐,他自己会做唢呐,一个月有四五千元收入,他说自己用唢呐吹出来一套万盛区中心的房子,言语间透着自豪。
万盛森林覆盖率高,在龙鳞石海景区闻到的都是新鲜青草的味道,龙鳞状的岩石在山水间造就出奇特的线条,龙盘虎踞,叹为观止。景区副主任刘科告诉我们,从狭窄的一线天往上看,历史的痕迹在层层石块上清晰可见。红苗同胞在山中摆上了咂酒,吹响芦笙迎客来,歌舞中展现着红苗文化的热情。入夜,回到区中心,子如广场上也满是跳舞的群众。三层平台跳着三套舞,老人、青年、小孩三代人透露着三种神情,摇篮车里的孩子入神地盯着摇曳的银发,跃跃欲试。在暖色调的路灯下,我们发现,此时的场景最契合“万盛”二字的寓意。
(蒋新军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