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轻工业过轻,重化工业过重,就像两条长短不齐的腿,短腿太短够不着地,长腿太弱没有劲,因此东北经济跑不快。”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东北振兴要从调结构入手,动大手术。面对经济的结构性下滑,只有创新突破,才能满盘皆活。近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人社部、中科院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世界级产业基地将落户东北
尽管已是仲夏,东北经济却似乎没有走出寒冬。
2014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6%、6.5%、5.8%,位列全国后五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又分别下降至4.8%、5.8%、1.9%,上半年的经济数据表现欠佳。
辽宁经济增速全国“垫底”。工业、投资、消费增速均快速下滑,一季度,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5.9%、-18.5%,均为全国最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为6.9%,大大低于去年同期12.2%的增速。
解决体制机制性问题、加快转型升级,寻找经济的新基因是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的关键。尤其对于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能否成功转型成为稳增长的关键。从工业占比看,2014年工业产业在辽宁经济总量中占到50.2%,吉林55.6%。设备陈旧老化、产业结构僵化、产品单一、资金紧张等成为当地不少国企面临的共同问题。
“创新,是新竞争优势所在。”在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宝民看来,辽宁的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机床、石化等少数领域,这些领域创新动力不足。
为破解难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意见》给出了多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政策——支持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葫芦岛等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在电力装备、轨道交通、造船、海工装备等领域形成一批世界级产业基地;支持打造阜新液压、丹东仪器仪表、铁岭和四平专用车、大庆石油石化装备、霍林郭勒高端铝材等产业集群。
14个创新联盟提速“智造”
“辽宁必须要形成应对市场衰退的支柱性产业,创新至为关键。”东北大学工商学院教授李凯说,需要尽快从以二产为主慢慢向以三产为主转型。此次《意见》也明确:“在东北地区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
下一步,国家将积极推动沈阳—大连高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东北其他地区的布局,形成东北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带。
14个重点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布成为此次《意见》的亮点,机器人、轨道交通、石墨等十四大领域将建立重点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新兴产业领域将依托沈阳、哈尔滨等地产业优势的机器人产业联盟,突破工业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工业设备领域,依托沈阳、大连、齐齐哈尔等地产业优势的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智能数控系统、在线检测、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在能源领域发挥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研发优势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破液流电池、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等关键技术。
此外,《意见》还明确,推动总部在东北的商业类中央企业将产能严重过剩领域的国有资本有序向关键性、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领域调整集中。放宽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的准入领域和采购范围。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组建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出“实招”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共流出人口400余万,减去流入的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经济下滑导致人才外流,而人才流失又让经济下滑雪上加霜。如何才能留住人?
此次《意见》提出多项具体措施: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建立国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团队柔性引进机制;在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和大庆开展人才引进改革试点,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东北省级以上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人员交流机制。
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此次《意见》为科技人才“校企流动”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为加快构建众创空间,下一步,国家还将支持东北地区汽车电子、生物医药等特色专业孵化器建设。改造利用老厂区老厂房,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的创业空间。鼓励发展“大连科技指南针”等科技创业服务平台,葫芦岛泳装产业、辽源袜业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把留住人才放在优先位置,使科研人员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待遇和尊严,无疑会给东北经济带来崭新气象。
(本报北京7月4日电 本报记者 冯 蕾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