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是江西省的“南大门”,又称“赣南”。
这里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曾经贡献重大。
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八山半水一分田”,发展受到限制。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一系列配套政策、扶持资金和重大项目密集落地,为赣州发展注入了持续强劲的动力。
3年后的今天,《若干意见》明确的236个支持事项已落实和正在落实209项;42项重大规划和方案已批复和完成编制39项。全市小康总体实现程度由2011年的65.92%提高至2014年的74.25%。民生、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处处开花,赣州这块浸润光荣与梦想的红色大地,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近300万农民告别危旧土坯房
赣州市信丰县大塘埠镇的合兴村,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客家民居整齐划一,新修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户。三层楼,带车库,房屋周围还有菜园。这其实是一个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由政府牵头,理事会协调运作土地流转、小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宜,2013年6月正式启动。
房子一建好,赖斯财、李玉兰夫妇就搬过来了。“我嫁过去的时候,房子周围都是泥巴,脚都不敢踩。”李玉兰回忆起以前住的房子。他们有两个孩子,加上父母一共6口人,以前住在山上7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离镇上有10公里。
现在,他们的房子有250平方米。修建房子时候,按照政策,贫困户可以享受1.5万元的补助。大塘埠镇镇政府还协调了大塘农信社开展信用贷款事宜,对符合条件的改造户给予贴息贷款。目前,信丰县累计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27383户。
“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我想都想不到。”正在地里种植甘蔗的老表曹宗义老人感慨,“以前住的土坯房,一下大雨砖都湿了,好危险。”老人身后就是他的房子——一栋三层的水泥建筑。全南县城厢镇黄埠村有485户村民,这里的土坯房改造都是在原址重建,同时配套70万元进行改水、改电、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有了新房,还要让老表们住得安稳。黄埠村全村有耕地1919亩,流转出去1000多亩,成了蓝苺、草苺、葡萄等特色瓜果基地。村民大多在这些基地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曹宗义老人2014年搬入了新房,装上了太阳能,再也不用砍柴烧水了。
赣州市于2012年7月底全面启动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3年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145.97亿元,全市69.5万户、近300万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红军和烈士遗孀及后代全部住上了新房。
不仅如此,赣州还集中力量解决了278.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累计投入农村电网改造资金19.6亿元,完成低电压治理41.39万户,7.6万户不通电山区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用松明子照明的历史;各级财政累计投资62.11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900公里等。一批突出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4家
五层的南康国际家具城中心市场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共有744家商户。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中心市场的工作人员朱小燕介绍,“这里2013年9月建成开业,是目前南康单体面积最大、建设品位最高、运营管理最先进的家具市场。”目前,南康已成为全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家具产业基地。
南康家具产业是《若干意见》明确扶持的特色产业之一,也是江西省重点打造的千亿产业集群之一。赣州进境木材监管区就设在南康区,这是全国首个进境木材内陆口岸,开创了内陆地区进境木材直通模式。为解决家具企业历史上形成的“散、乱、小”现象,突破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南康区建设了5000亩家具产业园,15个家具生产集聚区。在南康区,形成了包括物流、电商等在内的九大公共服务平台。
去年和今年,南康区由政府牵头分别举办了两届家具产业博览会,南康的家具产品正远销海内外。
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也因政策红利而快速发展。位于信丰县工业园区的江西兴邦光电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手机、数码相机镜头,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1000多万元提高到了2014年的8030万元。“企业所得税省下来的钱,我们都投入到了研发上。”副总经理邵万宏介绍,研发新产品的投入很大,而企业融资又困难,赣州市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企业所得税按15%的税率征收,为企业省了不少钱。目前,全市累计为551家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9.3亿元,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941.8亿元。
市委常委、市长冷新生介绍:“三年来,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4家,总数达1095家,列江西省第二。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5个。”
借《若干意见》的东风,赣州立足于打基础、管长远,强力推进平台建设。赣州、瑞金和龙南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南”(全南、龙南、定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瑞兴于”(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等重大平台的相继设立,让赣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先行先试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赣州振兴发展的基础愈加坚实。
综合治理稀土矿山59平方公里
赣州素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之称。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就已经开始了稀土矿的开采。当时,由于采取堆浸工艺开采,大面积搬动表土,矿区植被破坏严重,进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这与黄土高原没有什么差别。”在定南县岭北镇南丰村来水坑废弃稀土矿前,水保局副局长詹高指着之前拍摄的照片这样说。照片上,光秃秃的山坡沟壑纵横,显出雨水侵蚀的痕迹,山坡下面村民的屋顶清晰可见。在定南县,大大小小的废弃稀土矿有56个。
来水坑稀土矿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采,矿区总面积1246亩,其中严重破坏植被面积900多亩。矿区经过硫酸铵长时间的浸泡,土壤呈酸性,植物难以生长,每当遇到大暴雨就会泥沙俱下,影响山坡下面300多户群众、1000多间房屋的安全。
詹高说,治理好一亩地需要2万元,这些钱是县财政无法承担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废弃稀土矿的治理才迎来了转折点——财政部、国土部和工信部2012年下达了关于做好赣州市稀土开发综合利用项目的文件,来水坑废弃稀土矿的治理获得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共900万元。
为了彻底治理好来水坑废弃稀土矿,定南县探索出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种树与种草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首先是开路,方便运输,然后根据地势辟水路,再平整土地,最后种植被。”詹高指着矿区已经齐腰高的桉树说,“关键是草与树要一起种,这两个缺了哪一个都不能固定地表土壤。”矿区种植的树木,由村民负责养护,收益也归村民所有。这里的治理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目前,赣州市已经综合治理稀土矿山59平方公里,完成矿山复绿2.7万亩,治理区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到52.6%。
赣州市紧紧围绕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定位,严格生态环境保护。2012年以来,全市关闭和搬迁企业2540家、限期整改1920家;淘汰钢铁企业落后产能112万吨、水泥建材行业落后产能449万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累计完成造林263.5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212条,治理面积177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以上。(本报记者 蒋永峰 胡晓军 光明网记者 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