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30日 星期二

    支持乡村教师 给教育一个坚实的支点

    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30日 14版)
    钟秉林
    许 涛
    杨春茂
    袁桂林
    于贵勤
    邬志辉
    段晓云
    CFP
    资料图片

        时间:2015年6月23日  地点:光明日报社  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

     

        主持人语

     

        我国有33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默默耕耘在中国教育的最基层,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乡村教师出现了队伍流失现象,教师短缺的情况比较严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颁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从提高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到拓展乡村教师的补充渠道,从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能力素质到推动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八项举措实实在在为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文件下发后如何落实,落实中可能遇到哪些矛盾?该采取哪些举措?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

     

    计划出台恰逢其时  

     

        ——乡村教师任务多、负担重,《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能让“漫漫前路越走越宽广”吗

     

        许涛(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由国办印发出台的。起草过程中,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论证,总结了基层创新经验做法。其中在提高待遇、倾斜职称、落实编制、提升素质等方面都有一些政策亮点。

     

        邬志辉(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这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我个人感觉恰逢其时。因为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们国家农村教育的状况曾非常堪忧。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时候,人民教育人民办的体制运转不灵了,乡镇政府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办教育,曾出现了拖欠农村教师工资、农村学校借债“普九”的情况。世纪之交的时候,农村教育问题特别多,譬如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初中辍学率普遍偏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1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开始由“以乡为主”向“以县为主”转变。2003年国务院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农村教育工作会,之后,2004年实施“两基攻坚”、2005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率先免费和首届免费师范生入学,以及后来实施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等,每一个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是国家根据当时问题的暴露程度而采取的重要应对措施。今天,国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也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现在离2020年还有5年的时间,《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是要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我觉得目前的重点、难点仍然在乡村。我看到的最新数据是,目前我国有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生4032万,占全国1.38亿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29.3%。乡村教师的状况怎么样呢?我们曾经对乡村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进行过测试,结果在100分的试卷中乡村教师的得分仅有38.4分。我们的大部分乡村教师都是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尽管他们很敬业,但是跟城市老师比,他们的专业能力弱。如果乡村没有好教师,就不能给孩子好的教育。因此,乡村教师这个重点必须要抓起来。

     

        袁桂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举措,通过教育来促进脱贫致富这样的目标,这个计划亮点非常多。首先肯定了乡村教师的历史功绩,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师价值进行了充分认可。党中央、各级政府,以及人民,都没有忘记乡村教师。不管哪个时期,不管乡村教师的身份如何,在这里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包括以前退出历史舞台的民办教师。再一个亮点是改善乡村教师收入,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实实在在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其它亮点也很多,比如,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2013年国务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里已经谈到统一城乡教师编制问题,现在关键是落实。一个月前我们去河北省调研,发现有的地方还执行2001年的编制标准,城市、县镇、乡村三个标准,对农村很不公平。这次再次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是很好的信号。

     

        于贵勤(河北承德三家乡孤山小学校长):我感受到的是乡村教师漫漫前路越走越宽广。这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公布我觉得意义太重大了,公布那一天,我组织老师们赶紧学习。学习之后大家都非常激动,一个老教师说,他都30多年教龄了,一身的病,看到这个计划很激动。“没想到越到基层待遇越高,我的病有望治愈了。”有一名见习岗教师,他是专科生,骨干教师。他说:“我看到那些本科学历的老师一批一批转正了,本来觉得前途渺茫,现在看到文件要多元化培养本土教师,看来我有望转正了,我更要好好干”。

     

    政策落实,难点在哪

     

        ——工作衡量缺标准 “生师比”“班师比”需兼顾

     

        袁桂林:乡村教师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关键是卡住政策落实环节。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首先,府际关系需要调整。教育部、编办、财政部、人事与社会资源保障部这几者的关系不顺畅。教师编制问题,教育部建议按照“班师比”计算,可是编办等其他部门还认为“生师比”合理。教育部按照“班师比”做了很精细的测算,这次文件将“班师比”和“生师比”共同给予了认可。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显然也是一个进步,但是仍然不符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不符合农村学生数量少、班级课程一点也不少的现实。按照生师比核算教师人数对农村学校来说很不合理,我们不能说班额小就不安排教师去上课吧!这个简单的道理要广泛宣传,促进各级政府很好落实教师编制政策。农村学校教师的周课时很大,也要给予解决,否则很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很难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状况,很难保障农村教师身体健康。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调查发现,农村学校老师周课时超过25课时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在城市学校超过20课时的都很少。此外,我们还发现,编制和财政不匹配问题。编制部门同意增加编制了,但财政部门没有相关的预算,理由是不能增加财政支出,这是一个新的问题。

     

        其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问题。这次文件强调,县城学校的老师向乡镇所在地的学校流动,乡镇中心校的老师向村小教学点流动是重点。实际上反过来我们能不能让村小向中心校流动,中心校向县城流动呢?因为交流轮岗是双向的,全员的。我们多年来搞的“对口支援”是单向的,教育扶贫。城里教师下乡“镀金”,一年以后回城市可以评职晋级。为什么三番五次强调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农村教师却不能参与交流轮岗?这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吗?乡村教师得到参与交流轮岗的权利是关键所在。在操作方式上可以总结各地方的经验,也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绝不能造成“当农村教师非常可怕,以后没有交流的机会,一辈子就出不来了”这样的印象和制度环境。教师交流轮岗,乡村向县城流动是难点。我们一定要注意给乡村教师同等的机会。现在乡村教师补充的都是正规大学生毕业生,质量很好。城市的学校,以及学生家长不欢迎乡村来的老师,这是对过去农村教师的陈旧印象。

     

        杨春茂(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原秘书长):国务院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非常好,但大多数措施需要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政策尽快落实,以解决长期存在的忽视乡村教育的严重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乡村教师待遇低,很多调研数据表明,乡村教师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一些地区可能更低。乡村教师们要求并不高,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教师月工资在4500元左右才能满足各项基本需求,才能有基本的职业尊严。另外,有关的调查显示:20%的乡村教师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40%左右的乡村教师有三险一金;只有40%的乡村教师有五险一金。

     

        第二,包括乡村学校在内,教师缺编严重。主要原因是没有经费、没有编制,没有考虑到乡村学校的特点,乡村学校不能完全按照师生比配备教师。

     

        第三,由于没有国家规定的教师工作量标准,乡村教师特别是在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工作量太大,据调查,30%左右的教师承担了3到4门课的教学,有的甚至是4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天实际的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左右。法国的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因此他们参照国家公务员的工作量确定教师工作量:法国国家公务员法定周工作39个小时,他们就把教师上课、备课、家访、批改作业等折算成39个小时。我们现在没有法定的教师工作量标准,导致教师集体的编制没有科学的确定,影响了教育质量。

     

        第四,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约90%的乡村学校缺乏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70%的乡村学校这些学科硬件设施不齐全。

     

        第五,乡村教师学科专业化水平低于城镇学校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与课程改革要求差距太大;由于经费、编制等原因,他们又很少有脱产培训的机会,水平难以提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的上述问题,特别是教学点教师问题,建议设立“国家教师岗位”。多年前我们就提出:应当保留边远地区乡村的教学点,一方面满足这些地区教育需要,另一方面全面提高当地居民的道德和文化素质。同时,应当严禁在有编制、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长期使用代课教师。

     

        段晓云(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副县长):我们有一种担心,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可不可能在我们基层不折不扣的实施?先说说我们县的情况,我们是辽宁东北山区的贫困县,我们全县在职的教师是2595人,教师的本科生比例占全市老师的18.6%,大专比例不到30%,平均年龄在50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老师只有25人,年龄老化的队伍,怎么教得出祖国未来的希望?特别是,现在存在学科性和年龄性的缺编。造成农村学校留不住年轻优秀教师的核心问题就是待遇问题,同时农村的生活条件远远低于城市标准,如果农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跟城市一样好的话,我想更多人会选择留在山水秀美的县城乃至乡镇。目前我们的基础设施无论从教育、娱乐、生活,跟大城市没有办法比,所以城市的孩子一辈子扎根农村教育不现实。

     

        许涛:我想先举一个湖南省凤凰县的案例。凤凰县属国贫县,长期以来,因村小、教学点和个别乡镇学校地处偏远、教学条件艰苦,每年都有近200份的调动申请报告递交到县教育局。凤凰县委、县政府决定对乡村教师的待遇实行倾斜政策,2013年,村小和教学点教师每月最少可拿到800元,最高1000多元,部分教龄长的村小教师年收入近6万元。目前,出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主动要求去村小任教、部分学校不得不采取竞争上岗选拔优秀教师到村小任教的“逆向流动”现象。

     

        通过凤凰县这个案例,可以看到,着力提升待遇水平,对乡村教师来说最直接、最实在。这次《计划》提出强有力的举措来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应当说力度相当大。一是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都能享受到生活补助,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二是要求各地一定要依法保证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并按规定解决好社会保险、医疗、住房等问题,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长期从教。

     

    社会协同,如何发力

     

        ——教师本土化,保障乡村教师安心从教

     

        于贵勤:我觉得从乡村教师道路拓宽上讲,办好师范教育才是治本,教师流动是标。因为城里这些老师有家、有孩子、有老人,你让他上乡村来,他不安心。好容易分配一名特岗教师,为了留住他,我不敢给他分那么多的课,像宝贝一样。后来他妈来看他,在县城里一走就哭,一直哭到我们那里。看到老人那么难,我以后不准备再要城里教师了,用本土教师,才是治本。本土教师可以在师范招生的时候就定向培养,哪里来的回哪去,农村的孩子从艰苦的环境出来,将来再回到这个艰苦的环境不觉得有多大的变化,并且很快适应。

     

        邬志辉:《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已经发布,关键在于落实。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现在乡村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仍然开不全,虽然语文、数学目前都开全了,但有很多课都没有开,比如品德、美术、英语的开课率只有70%,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品德等科目的开设率更低,特别是在小规模学校,乡村学生还无法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全面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个难点。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两手,一手是解决我们现在的教师编制问题,而编制配置的关键点就是刚才杨春茂秘书长说的教师工作量。我的假设是两点:第一,一个老师每天的工作时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应该是相当的,每一周的工作时间也是相当的,这是《劳动法》规定的,不能让农村老师干12个小时,这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第二,国家规定的课程要开全开好,因为这是国家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我们调查过,一个老师上课如果超过三门,一般教育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基于工作量来设置编制,要综合考虑班师、生师、科师的比例。第二手是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教师的培养问题。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小学教师都是全科教师,但是我们大学培养全科教师方面的探索还是很有限的,特别是结合地方乡村文化的全科教师培养更是缺乏。由于不同省份的乡村文化是不一样的,所以实行基于地方文化的定项培养,只有地方师范院校才可以。全科教师我们也在探索,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文理交叉型的全科教师,即语文、数学都能教;第二种是大文类的全科教师,即能教语文、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音乐、美术等,第三种是大理类的全科教师,即能教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等。如果有了全科教师,这样在乡村派一至三个教师就能够解决多学科教学和课程开齐的问题。

     

        另外,乡村教师待遇问题也值得关注。实际上,国家在2013年就提出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2013年施行的生活补助计划,国家当年拿出10个亿,然而只花掉9.15亿,2014年国家又拿出50个亿,却只花了21.1亿。我们调查发现,为什么国家拿出的钱用不掉?其实大家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因为国家采取的是“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政策,由于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不知道中央怎么奖补,万一地方财政透支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而中央的奖补又不够,地方政府将会面临巨大压力,所以要解决生活补助政策的透明性问题。国家能不能增加这种政策的透明性,要有明确的说法,要体现在政策设计上,我觉得这需要我们的呼吁。为什么各级公务员津贴由中央财政全额支付而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却要地方负担呢?中央财政能不能全额支付,或者明确中央与地方、省级与县级财政的分担比例,不让县级政府猜谜语,让他们全心用于办教育上。

     

        段晓云:我们还是认为乡村教师职称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这个支持计划,包括以前的教育规定对我们乡村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还是有限制的。我们建议能不能根据乡村实际情况,结合老师平时的表现、考核,包括工作硬性指标,只要工作好,年限到,达到一定的工作标准,就允许他参与我们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参评,这样老师心里也会觉得舒服,即使达不到他也高兴。

     

        第二就是解决乡村教师的工资问题,大家说得非常好,乡村留不住老师,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工作环境差,我们的待遇目前跟城市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包括支教老师都不情愿来,他们都把最好的老师留在自己的学校。能不能建议实行农村教师的岗位特殊津贴,老师的待遇每个月比城市的老师高出800到1000元的条件下,有可能吸引一些老师到乡村任教。

     

        许涛:在教师本土化方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了重大举措,就是全面推动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加强师范生本土化培养,定向培养能胜任多科甚至全科的“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这既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又解决“下不去、留不住”问题。

     

        在落实方面,我们将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制订出台分工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二是加强协同推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光教育一家也干不了,必须有其他部门的参与。所以,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加大与编制、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协同力度,力争拧成一股绳、奏成一部曲,同心协力把《计划》落实好。

     

        三是加强经费保障。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要求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不要在锦上添花的事上浪费资源。

     

        四是加强督导检查。国家有关部门将组织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对计划实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追究相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同时要求地方教育督导机构加强专项督导,及时向社会公布督导情况。各方面的力量一起努力,确保计划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主持人结语 

     

        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抓住了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家的共识是要抓好落实,比如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职称评定、编制配备、能力素质提升等问题。抓好落实首先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媒体的持续关注;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社会的广泛支持,比如中国教育学会即将实施公益项目“乡村教育家成长助推计划”。如果我们把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就会更好地促进这项事业往前推进,更好地促进文件精神的落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