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境内的普玛江塘乡,平均海拔5373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行政乡。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被称为“生命禁区”。
在这片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地方,却有一群共产党人,把这里视为故乡,将牧民视为亲人,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在世界之巅。
群众的需要,就是党员的选择
普玛江塘乡位于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与不丹王国接壤,全乡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77户、1012人。
日前,记者从海拔3600多米的拉萨驱车230多公里来到海拔5373米的普玛江塘乡,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人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晕。
普玛江塘乡政府所在地海拔比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还要高出近200米。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令许多人望而生畏;而另一些人则突破自然、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把这里当作人生的熔炉,知难而上。乡党委书记李小华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32岁的李小华,两年前放弃在浪卡子县城工作的机会,主动请缨到普玛江塘乡工作,成为该乡第一个汉族干部。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身形瘦弱的李小华在来普玛江塘之前已做好了各种准备,可恶劣的高原环境、气候,还是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他的身体、考验着他的意志。工作两年来,李小华患上了高原心脏病、心肌缺血、多血症等多种疾病。对他来说,记忆力衰退是最明显的变化,他不得不随身携带笔记本,记下每天的工作,以便查阅。
李小华体弱多病,亲人、朋友们经常劝他“普玛江塘海拔太高,你年轻,还有更好的选择”,而他却回答:“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群众更艰苦,作为一名党员,群众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与其苦熬,不如苦干
为了照顾普玛江塘的干部,浪卡子县委县政府规定:在普玛江塘乡党委、人大、政府工作满3年,普通干部工作满5年者,定期调整至条件相对优越的岗位工作。
有人说:“普玛江塘条件再艰苦,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曾经在普玛江塘乡工作近7年的原乡党委书记次仁罗布却不这样想。2006年,次仁罗布刚来到普玛江塘乡时,乡里贫穷落后的状况让他感到吃惊,牧业生产方式十分原始,还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居住在用草坯搭建的房里,在全县10个乡镇中,普玛江塘经济发展倒数第一。“安居,才能乐业!”这是次仁罗布决心首先为牧民群众办的一件实事。
时值西藏大力开展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次仁罗布抓住这一机遇,全力动员,四处奔走,多方争取。终于,在上级的重视下,游牧民定居、整村扶贫搬迁、农牧民安居等一系列工程先后在普玛江塘乡顺利实施。如今,全乡牧户全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土木结构的新房,彻底告别了草坯房。
当牧民群众都住上了温暖的新房,次仁罗布又开始盘算如何才能带领牧民改变贫困的面貌。
普玛江塘是纯牧业乡,牛羊是牧民的生命,部分牧民“惜杀”“惜售”的观念是制约当地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次仁罗布有针对性地带领乡、村干部连续三年一家一户地做思想工作,并亲自到县、地区开拓畜产品销售市场。牧民的观念逐步得到改变,全乡牲畜出栏率大大提高,草场载畜量也明显降低,仅此一项,全乡牧户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坚守,为了更好的未来
乡长格桑确拉告诉记者,普玛江塘乡一年其实只有两季:冬季和夏季。冬季长达9个多月,而真正的夏季也就是7、8两个月。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左右,最大温差30摄氏度。
在乡完全小学读书的旦增卓玛11岁了,却从没见过树长什么样。8岁那年,她才从课本里知道地上除了长草还能长树。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政策规定普玛江塘乡干部一年有70天的假期,然而全乡干部几乎没有人完整地休过假。
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面对记者的提问,格桑确拉寻思良久才说道:“再艰苦的地方也需要有人坚守,再坚苦的工作也需要有人干。”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找不到一条适合全乡经济发展的科学思路,富民兴乡就是空话。因此,乡党委、政府班子多次召开会议,集思广益,确立了通过调整畜牧业经济结构,采取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的路子。近年来,普玛江塘乡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8712元,超过了西藏自治区平均值。
格桑确拉说:“如果说基层干部就像铺在路基下的碎石,那么我们坚守和付出的意义就在于,坚信这条路通往幸福!”(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
短评
触摸生命的厚度
普玛江塘乡,是我国海拔最高的行政乡,被称为“生命禁区”。然而,让人敬畏的,不是这里的自然环境本身,而是一群挑战极限的人们。
在普玛江塘乡工作的干部平均年龄只有27岁,如此年轻绝非偶然,而是组织部门依据当地严酷的自然环境作出的硬性规定。
尽管年轻,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下来,多多少少都会留下高原难以磨灭的印记:被晒得黝黑的面庞,缺氧造成的紫唇,心血管、风湿等疾病。而这一切,往往在他们灿烂的笑容、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中不被发觉。
如果说人的内心总是趋利避害的,那么我们无法理解25岁的次旦在普玛江塘乡工作4年后,因患高血压、关节炎等疾病调回县城工作,而今年4月份在调养休整一年后,他又主动提出回到普玛江塘乡工作,割舍下结婚不到两年的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孩子。
毕业于卫生学校、作为乡卫生员中唯一擅长临床诊疗的次旦,心中真正放不下的是普玛江塘乡饱受高原性疾病困扰的牧民群众。他说:“在这里更能体现我的价值。”
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导致普玛江塘乡人均寿命仅45岁。而人生的价值,却并非以生命长短而论。
名和利、得与失,在这片高天厚土上工作的干部看得比空气还轻;而责任、担当和奉献,却被他们看得比生命还重。有人说:“在普玛江塘乡躺着都是对祖国的一份贡献。”而这里的干部却说:“我们不仅要站着,而且更要奉献。”
在普玛江塘,我们从这一颗颗年轻的心灵,触碰到的是生命的厚重。(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