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来,全国文明城市共评选4届。内蒙古包头,作为一个地处西北内陆边疆的地级城市,在气候、绿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积淀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连续四届保持文明城市称号。做到这一点的地级市在全国只有两个。
荣耀从何而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王中和给出了答案:市民形象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培德工程——感受好人的呼吸
65岁的朱清章是一名矿工,从1975年到2004年,30年如一日精心照料植物人养母韩福贞。功夫不负孝心人,养母竟奇迹般苏醒过来。其间,他同时照料送走了瘫痪的父亲、得了胃癌的妻子,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今年央视春晚,朱清章拉着89岁的养母说:“有妈妈,就有幸福的家。”
在包头的大街小巷,朱清章母子的照片和故事通过“包头善行义举榜”感染着每一个人,素不相识的人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身边平凡的榜样,比书本上的大贤大德更有带动示范意义。包头市把“善行义举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载体,在全市各社区、村镇、主要街道、企业、学校、公园广场等建立起来。榜面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内容,按照“善行包头助人榜”“善行包头侠义榜”“善行包头诚信榜”“善行包头敬业榜”“善行包头孝道榜”五个类型分类立榜,定期更换。
8岁挑起家庭大梁,照顾尿毒症母亲的“全国最美孝心少年”赵文龙;身残志坚,25年来一直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司法援助的贾占全;在黄河岸边,十几年如一日,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跳入激流险滩之中救人无数的“黄河义士”王金清……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引领方向;一个典型就是一缕阳光,温润心田。先后有1万多“包头好人”登上了“善行义举榜”。
践德工程——随处可见的好人身影
已届81岁高龄的陈文学是一名工人。为了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他制作各类展板,骑上三轮车带着展板,走上街头,走进校园、工厂、社区、军营巡回展出,被大家称为“流动的雷锋精神宣传站”。他用自己的退休金帮助了6位生病的青少年、资助了4位大学生,长期照顾着3位孤寡老人,担任着22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在学习雷锋的道路上,老人执着地坚守了52年。
80后何磊,是“土右义工联合会”副会长,10多年累计为社会、为困难群体无偿志愿服务时间在1600小时以上,义务出车2000公里以上。
银行职员赵智慧,是包头义工的发起人之一。秉承“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互助理念,他们每天活跃在包头的大街小巷,开展环保拾荒、交通协管、清理广告、困难救助、捐资助学、劝阻不文明行为等社会公益活动。
包头五中在包头最早成立雷锋班,25年里,在最初一个雷锋班的基础上,成立了180个雏鹰小队。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走街道、进社区、参加义务劳动、扶助孤寡老人,帮贫济困。
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礼仪——包头市民自觉自为、相互影响、规范前行,一股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浸润熏染着这座志愿之城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包头市共有注册志愿者31.4万名,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498支,每100个市民中就有17名志愿者。
树德工程——让城市形神兼美
根据朱清章唤醒植物人母亲的故事,包头拍摄了电影《守候》、排演了话剧《惊蛰》;根据全国优秀检察官张章宝亲民爱民的事迹制作的广播剧《宗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给模范人物更多礼遇,放大道德感召力量,包头树德工程满含泥土芬芳。
发现、推荐、评比、表彰,记录凡人善举,彰显城市大爱——目前,包头共推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6人、自治区道德模范47人、市级道德模范249人,中国好人17人、包头好人271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两人,有全国文明单位22家、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10家。
包头率先制定实施的《包头市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让他们享受免费体检、免费订阅报刊、免费乘坐公交车、重大节假日慰问等10项社会礼遇,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通过文明城市的创建,如今的包头,建成了10分钟绿地、广场或公园圈,15分钟医疗圈,15分钟就学圈,15分钟文化娱乐圈。人均道路面积、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集中供热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王中和说,文明城市创建升华了城市道德、积淀了城市精神,使包头不仅具备了以环境为形的外在美,而且拥有了以文明为本的内在美。(本报记者 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