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也是国际发展年。9月,习近平主席将赴美参加相关纪念活动,中国对于发展理念的解读引得世人关注。目前,国际社会正在热议未来15年的全球发展议程。在讨论中,联合国成员国在两点上观点高度一致,一是全球发展“不能落下一个”,二是各国应为“共同憧憬的未来”而努力。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挑战,把人类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正与习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
探索发展理念
过去70年间,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发展手段日益加强,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人类在发展理念上不断取得新的认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2000年,联合国《千年宣言》和千年发展目标,首次制定了全球范围共同努力的发展目标,大胆提出了将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口号。
15年过去了,人类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日益严峻的挑战。贫困、失业、发展问题普遍存在,经济、粮食和能源危机影响持续显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正在认真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2012年,人们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概念。这一概念强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应涵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并适用于所有国家。目前,联合国正在讨论2015年后发展议程,并将在9月提交联合国首脑峰会通过。这将是全球“命运共同体”为地球和人类前途采取的重大行动。
采取全球行动
今年是联合国的全球行动年。7月,第三次发展筹资国际会议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为新全球发展议程的执行提出筹资方案。9月,世界领导人峰会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通过2015年后发展议程。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将在巴黎举行,争取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威胁。联合国的上述3次高级别会议,将开启未来全球发展的变革性时代。
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制定是国际社会整体参与、广泛协商的进程。在“里约+20”大会后的三年间,联合国193个成员国、联合国系统、各国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该议程的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制定是“自下而上”民意的反映。正如人们所说:“关于我们的未来,不能没有我们的参与。”它充分体现了,联合国由“两极世界”冷战格局到共同迎接全球性挑战的进步,体现了国际社会求同存异、共塑未来的合作精神,体现了各国人民休戚与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发展领域“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契合当今国际社会现实,是国际社会可以接受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构建“命运共同体”
求同存异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国情千差万别。求同存异是塑造“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以发展筹资大会为例,各国各地区立场不同,利益诉求也不同。但是,切实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是各国的共同目标。目前,谈判总体朝积极势头发展,有望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提出一个发展筹资框架,包括一系列筹资政策建议,既要满足各国筹资需求,又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二是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可持续农业、提供社会保障、支持中小企业等方面提出倡议或采取行动。三是建立有效的跟踪审议机制,确保有关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尽管各国仍有分歧,但合作是主流,只要努力求同存异,大家是能够取得“共赢”的。
对话交流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手段。各国虽有千差万别,立场各有不同,但是可以坐下来交流沟通的。在全球范围内讨论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能够平等对待,注意倾听对方意见,充分沟通,以真诚赢得对方尊重,相互理解、相向而行,是可以在采取全球行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
互惠互利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标。在各类国际会议中,中国常常作为经社发展的典范而被提及,中国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在非洲、亚洲、拉美等地区开展的双多边合作项目进展顺利,成了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如何在发展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实现共同发展的范本。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并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落实,“互惠互利”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并有力推动世界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发展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增长问题,更应包括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这一共识为构建地区和全球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在全球化时代,各国需要树立起“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同舟共济、合作共赢,为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联合国副秘书长 吴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