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6日 星期五

    大美青海生态行

    青海湖畔护鸟人

    作者:本报记者 张春雷 刘鹏 陈建强 光明网记者 刘家铭 本报通讯员 祁万强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6日 08版)
    青海湖鸟岛上,斑头雁在成对飞翔。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开栏的话

     

        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都在青海境内,青海生态地位独特。多年以来,青海各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在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源源不断地为中下游贡献着清洁水源和清洁能源。

     

        本报始终在关注着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1996年,本报派出记者采访三江源环保事业,开辟了《江源行专栏》;1998年,本报与国家林业局联合组织了《防治荒漠化西北六省区行》,对青海湖、黄河源头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度报道,率先提出应该建立江河中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1999年,本报与水利部联合组织了《长江上游生态行》,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状况予以了全面报道;2013年,本报与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联合组织了《美丽中国-希望三江源》大型采访活动,对三江源区的保护成效给予了全面报道。今年,本报派出记者赴青海进行《大美青海生态行》采访活动,同时在报纸和光明网刊发青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报道,敬请关注。

     

        六月的鸟岛,是一个鸟类的“妇产医院”。

     

        这个位于中国第一大湖,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的青海湖西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都要接待几千对鸟儿来“度蜜月”,数万只小鸟宝宝在这里破壳出生。

     

        49岁的李英华,是鸟岛上的“护士长”。每天,他走过近500米长的半地下长廊,来到监控室,通过高清摄像头对鸟类进行动态追踪。“以前只能通过望远镜数鸟、看鸟,现在安装了高清摄像头,观测条件大大改善,鸟类的迁徙、交配、孵化等一系列过程,足不出户就能看得一清二楚,监测和留档也变得更加精准和便捷。”

     

        第一次登上鸟岛时的场景,李英华记忆犹新。那是30年前,刚刚初中毕业的他,兴冲冲地背着行李来到鸟岛。但踏足的那一刻,他后悔了:空旷的湖边,不起眼的两间小房子,墙壁被煤火熏得发黑。

     

        想转身离去,一个声音告诉他,喜欢鸟,就要接受艰苦。

     

        望着天空中成对飞翔的斑头雁,李英华一跺脚留了下来。然而,随之而来的艰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鸟岛周围荒无人烟,更鲜有集市,他们经常两三个月都吃不上一根蔬菜。更难熬的是冬天,岛上唯一的淡水泉眼结了冰,他们只能花半天时间碎冰取水。

     

        如此艰苦的环境,缘何还能坚守30年?

     

        感动。李英华的答案很简单。但当他娓娓道来时,记者却体会到别样的震撼。

     

        有一年春天天气异常,夜雪突袭鸟岛。第二天一睁眼,李英华赶紧离开宿舍奔向湖边,他担心冰雪冻坏正在孵化中的鸟蛋。湖边越走越近,他却越来越着急:湖边看不到一只鸟!难道一场雪把这些斑头雁都吓走了?他又加快了脚步,靠近鸟窝去看个究竟。“走到鸟窝跟前,我的眼泪差点流下来。这些抱窝的斑头雁一动不动待在鸟窝里,任凭身上的雪积得再厚。”李英华告诉记者,斑头雁担心一挪动身体,刺骨的寒冷就会偷袭孵化中的鸟蛋,于是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待着,直到身上的积雪融化完。

     

        那一刻,李英华从这些鸟儿的身上看到了坚守的意义。

     

        还是那一年,还是斑头雁。幼鸟从蛋中顺利破壳而出后,鸟妈妈便带它下水。然而,让李英华惊奇的是,幼鸟下水后,鸟妈妈却用喙把自己的羽毛拔得一干二净。他十分不解,多处打听咨询才知道缘由:鸟类一旦看到天敌,都会本能地望风而逃,羽翼未丰的幼鸟便在劫难逃。斑头雁妈妈把自己的羽毛拔去,用这种方式来抑制自己的本能,这样一来,再可怕的天敌出现,她也不会抛弃孩子。

     

        那一刻,李英华从这些鸟儿的身上看到了母爱的伟大。

     

        时间到了2005年,依然是斑头雁。那一年,禽流感暴发,部分斑头雁也不幸感染。李英华发现,如果一个患病的斑头雁突然从空中直线摔下,马上会有十几只飞上去,远远围成一个圈圈,将患病的斑头雁围在中心。“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其他同类接近患病的鸟儿,最大限度保护种群不受传染。”

     

        那一刻,李英华从这些鸟的身上看到了智慧。

     

        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斑头雁,鸟岛的每种鸟,都有它的魅力。鸟岛的另外一个重要“主人”——棕头鸥,也有很多让人感动的地方。每到求偶期,可以看到很多棕头鸥雄鸟下水捉鱼,然后叼着鱼去献给自己心爱的雌鸟。“这和男人求婚送女士礼物如出一辙,看到这一刻,就会觉得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

     

        那一刻,李英华从这些鸟的身上,看到了优雅。

     

        结束采访时,李英华告诉记者,经过多年不懈的保护,青海湖湟鱼种群不断恢复扩大,为鸟儿提供丰富的食物,每年来青海湖的候鸟和留鸟,从二十年前的110多种,增加到了现在的220多种。“我们很欣慰,我们的努力见到了成效。”李英华这样说。(本报记者 张春雷 刘鹏 陈建强 光明网记者 刘家铭 本报通讯员 祁万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